海城區:探索“六點破題” 打造縣域共青團改革“海城樣板”

3.7萬余名少先隊員走出校園、走出課堂,在山海地域文化的實踐教育活動中砥礪品格、增長本領﹔在快遞、外賣等新業態領域組建“紅騎志願服務隊”,打造“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飛馳雷鋒”志願服務品牌﹔“校地共建”+“青年之家”,活化青年成長陣地平台……當前,北海市海城區掀起深化縣域共青團基層組織改革熱潮,作為北海市向海中心城區,海城處處涌動著青春浪潮。
2021年6月以來,海城區以開展國家縣域共青團基層組織改革試點為契機,緊扣“四個機制”,凝聚改革共識、理清改革思路,注重吸納各類資源,深化統籌團的工作,探索“六點破題”,著力解決團的基層組織力量薄弱、功能不夠彰顯等問題,推動干部隊伍、運行機制、動員方式等“六個化”水平明顯提升。
黨建引領高位推動,破解團的事業“自說自干”痛點。海城區以“高位推動、把舵定向”破題,高度重視縣域共青團改革工作,為改革試點工作順利開展提供堅強的政治和組織保障。團市委書記及班子成員帶隊赴海城區調研指導4次,與區委領導面對面交流改革工作4次。區委書記擔任海城區共青團基層組織改革領導小組組長,改革以來,區委常委會聽取共青團工作匯報3次,對相關改革文件作批示5次。團區委書記當選區委委員、區人大常委,常態化參與區委議事。將團建、隊建工作納入黨建工作考核體系和黨委巡察監督內容,明確團建不合格,黨建不評優。基層團組織書記年度述職結果報告團市委、區委、區委組織部,並通報所在單位黨組織,作為干部“推優”重要參考,實現分層激勵。改革期間,全區共提拔或重用團干部4人,到團自治區委挂職團干1人。出台《北海市海城區共青團縣域基層組織改革實施方案》等指導性文件5個。
多元化凝聚團青力量,破解團的干部“缺人缺材”堵點。構建“3+2+1+X”專職工作力量選拔體系。即按“三定方案”選優配強3名在編干部,其中書記、副書記各1名﹔從教育行業、機關部門中選配2名優秀青年干部挂(兼)團委副書記,納入團區委領導班子分工,具體分管全區學校少先隊、機關團總支、“青年知行讀書會”“青年之家”平台等工作﹔配任1名青少年事務社工,按照“團干+社工+志願者”模式,依托青志協開展服務青少年成長發展、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等工作﹔“X”即通過“校地共建”和“返家鄉”項目,聯合北海職業學院等區域內高校成立“大學生社區實踐基地”,實施社區與院系團支部結對共建,促進校地資源共享,動員大學生團員參與基層社會實踐,進一步拓寬團干來源渠道。依托2022年團海城區委員會組織換屆工作,選舉產生新一屆委員30人,平均年齡27歲,實現團代表“選青推優”,配強基層團代表。
扁平化規范運行機制,破解團的格局“壓力遞減”難點。海城區堅持“嚴管厚愛”管理格局,推動黨團隊一體化發展。將團建、隊建納入黨的建設績效考評,制定《海城區加強團組織干部隊伍管理實施辦法(試行)》《海城區青少年事務工作者管理辦法(試行)》,建立“黨政、團內、青年、社會”四位一體團干部述職考核。換屆后,及時調整並開展團代表網格化進站活動,調研、走訪青年等實踐活動3次,宣講活動3次,參與代表50人次。聚焦非公企業團組織建設,通過非公“黨建帶團建”,以單獨建、聯合建、挂靠建等靈活方式集中組建“兩新組織團組織”601個。團區委進入同級黨的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在教育黨工委、團工委、少工委中實行“雙書記雙主任制度”,實現雙向兼職交流。組建“專業輔導員+志願輔導員”工作隊伍,採取學訓結合、學改結合、學賽結合、學研結合“四學模式”,依托名師工作室平台培優輔導員隊伍,為少先隊組織提供人才支撐。
挖掘社會化生存資源,破解團的覆蓋“虛化淡化”槽點。建立健全青年聯席會議制度,召開海城區青年聯席會議2次,通過《青年發展規劃重點工作》等文件。構建社會化平台載體,關注新業態就業青年群體,探索外賣、快遞、物流等行業團組織建設,成立團組織11個,覆蓋團員62人,依托“青年之家”“黨群服務中心”打造3個商圈暖蜂驛站,為新業態就業青年群體提供全天候服務陣地,組建“紅騎志願服務隊”,引領快遞小哥參與基層治理,做法成效獲《廣西日報》、八桂先鋒等媒體報道。積極開展“返家鄉”大學生假期社會實踐,共提供實踐崗位200余個,建立赤西研學基地“青年就業港”和東街街道大學生社區實踐基地,組織開展志願服務活動20余場,相關成效在《中國改革報》《廣西日報》刊發。在街道、社區、街區、小區實現青年之家陣地覆蓋,依托區青志協購買青少年社會工作服務,為轄區青少年量身定制“周末青課堂”項目,為培養青少年健康愛好提供良好渠道和穩定平台。針對青年交友婚戀等需求,量身定制“線上+線下”青年聯誼交友活動,打造“青春無恙 關愛困境未成年人”品牌,對脫貧戶、低保戶子女等困境未成年人進行幫扶和慰問。
品牌化激發團青活力,破解團的項目“思維定勢”困點。擦亮“青”字招牌,引領“海城區青年突擊隊”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一線、創建民族團結示范區一線沖鋒在前,組建“創城青聯盟”,動員100余名“兩新”團員參與創城環境整治、入戶宣傳等﹔搭建“社會實踐先鋒團”志願服務平台,引導青少年和家長以多種形式參與所在社區志願服務。寫好“新”的文章,成立海城區創業創新協會,舉辦“青春集市 為家鄉代言”助農帶貨活動3場次,開展聯系服務新業態就業青年群體“暖蜂行動”10余場次,創新打造“飛馳雷鋒”志願服務品牌,助力北海創城、賦能基層治理。創立“海”的項目,緊緊圍繞海城區向海文化地域優勢,在地角街道成立全市首家校外少工委,結合地角街道山海文化,規劃大王宮古炮台、流下村、紫霞灣、地角女民兵連紅色向海研學線路,推出紅領巾“海防小衛士”少先隊社會化工作品牌,開展“巡海固疆”打卡爭章活動,打造了少先隊社會化工作的“海城樣板”,開展活動18次,參與逾750人次。
網絡化引流青年關注,破解團的動員“乏勁乏力”弱點。建立“微信塔群”,實現網絡團組織與青年團員有機聯通,建立網上社群15個,聯系覆蓋團員青年5000余人。利用“共青團海城區委員會”微信公眾號等線上渠道,廣泛聯系各級團組織、社會組織,動員凝聚大批有志青年參與社會實踐、助農帶貨等主題活動,助文明城市創建等中心工作有力開展。通過桂志願平台發布130余場活動,參與志願服務5萬余人次,志願服務時長達10萬余小時。督促指導全區共青團系統黨史學習教育任務落地落實,依托“智慧團建”網絡雲平台開展“青年大學習”“紅領巾大學習”等專題,累計學習10萬余人次。廣泛在屬地高校招募青年骨干作為社區網格員定向聯系各類青年群體,在社會實踐、思想教育等工作中及時發現並激勵優秀青年。(共青團海城區委員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