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用竹子“编织”人生

冯光明正在编织。黄燕群摄
初夏,在西林县普合苗族乡大河村一户农家小院子里,80岁的民间编织艺人冯光明坐在矮木凳上,一双布满老茧的手灵巧地来回摆弄着竹篾,认真编织着竹编小鸟。
在冯光明家院子里,随处可见竹子编织的一件件日用品,有竹桌子、竹凳子、簸箕、背篓、菜篮子等,样式精美。竹编工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工艺,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传承着民间艺人的心血。竹编作品既是一件日用品,又是一件艺术品。
现年80岁的冯光明是西林县民间竹蔑编织手工艺传承人,家族祖辈都精通竹蔑编织制作手艺。秉承家族的传承,他从小学习制作编织工艺,至今已有六十年,编织的竹蔑制品有竹桌子、竹凳子、簸箕、背篓、菜篮子等多种农家日常用具,每一个都造型美观耐用,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风格。
对于冯光明而言,竹编不仅是维持生计的手艺,也是他对生活的执着,倾尽一生的时间专注于竹篾编织,他从20岁开始编织,对所编织出的产品精益求精。
冯光明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民间竹篾匠,他生活在竹篾编织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冯光明从小跟着父亲学习竹编技艺,从选竹开始,锯料、开竹、破条、撕篾、匀篾、编织……竹编前后制作工序有十几道,而全靠手工制作。冯光明介绍说,当年他最开始学习破竹篾的时候,双手被竹篾刺破,血流不止,伤痕累累。但他不怕疼,不怕苦坚持练习。他日复一日地练习,一次次地把竹子锯开,再用刀劈成薄片,前后学了一年才将竹子劈薄、不伤手。见冯光明学会破竹蔑,父亲陆续教他编织技艺,慢慢地,他学会竹子编织手艺。
冯光明20岁开始单独编制背篓、竹筐、竹筛、竹耙、竹席、竹床、竹椅、门帘等竹制品,走上编织之路。成家立业后,以编织为生,把编织好的竹制品拿到市场上销售,供日常开销,供小孩读书。
冯光明几十年如一日专注做竹子编织这一件事,可谓“工匠精神”。他介绍说,竹编工艺复杂而繁琐,没有兴趣爱好和钻研的人根本学不好。竹编工艺大体可分为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在编织过程中,又穿插削、锁、钉、扎、套等各种技法,在别人看来,完成这一系列工序枯燥无味,而冯光明60年来却乐此不疲,编织的作品不计其数。
从过去的缺衣少吃的年代到现在生活小康的时代,冯光明编织生涯风风雨雨走了几十年,现在他依旧用因竹编而粗糙的双手,灵巧地摆弄着竹子,在竹篾的经纬穿梭中,编织着他质朴而勤劳的一生。
谈到竹篾编织技艺传承问题时。在西林县罗湖实验小学工作的冯光明女儿冯青花说:“我非常感谢父亲对我工作的支持,我们学校特色手工艺品展览室,展出竹篾小鸟、小背篓、小桌子、小凳子等竹子编织的艺术品,全部是我父亲无偿赠予学校的。希望通过孩子们参观学习,让更多孩子关注到这项技艺,能够传承下来。”
冯光明说:“只要有人愿意学这手艺,我会毫无保留传授给他。”(黄燕群)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