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大“数学课栈”:十年磨一剑 助力西部乡村数学教学质量提升
在乡村振兴号角吹响的新时代,《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落实极大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下简称“融合”),尽管乡村学校硬件不再落后,但仍存在“融合资源不足、融合方法不多、融合能力不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从2011年来,广西师范大学“数学课栈”团队聚焦这些问题,创建了“数学课栈”数字资源与平台,并在中西部乡村学校持续开展应用和实践,极大推动了乡村数学教学改革,切实助力了乡村数学教育质量的提升。
深解“苦点”:需求导向,优化融合资源
虽然互联网拥有海量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但乡村数学教师还常常苦恼于难以找到实用的、免费的融合资源。
依据乡村数学教师的诉求和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团队聚焦乡村教师的“苦点”,追求“实用好用”的理念,创建“数学课栈”数字资源与平台。注重技术与数学知识的深度融合,突出对数学本质的深度理解;注重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突出对教学本质的深度关切;突出“动感有情+直观有意+趣玩有味”的特质,契合学生数学学生心理规律,助力减负增效;微粒化的动感积件和易懂微课便于乡村教师在课堂随时可用,AR融媒体资源一旦在线获取可离线应用,实现随时随地应用教学,较好解决了乡村数学教师深度融合资源不足的“苦点”问题。
聚焦“痛点”:实践取向,创新融合方法
在推动乡村教师应用融合资源时,团队发现,即使获得很好的融合资源,乡村教师也很难发生有效融合。其中的“痛”根源于教师教学观念的问题和融合办法的缺失。
为此,团队提出“授人以鱼的同时授人以渔和欲”的教学主张、“六何”认知链引导的教学设计观等理论思考,注重理论紧密联系乡村教学实际,突出融合方法的学以致用和用以致学,三角验证深度融合方法的有效性,形成了可操作的一般模式与方法,为乡村教师“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资源提供创新方法,较好解决了深度融合办法不多的“痛点”问题。
力克“难点”:协作同向,提升融合能力
融合方法固然创新好用,但融合能力才是关键因素。乡村教师融合能力不强是融合的“老大难”问题。
为此,团队追求共创共进的理念,优化大学、地方政府和中小学形成的共同体,创新结构优化、协同给力的联盟团队,创建“数学课栈研究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创生3·3数字资源建设及应用新机制,持续推动课栈资源的优化和应用;创新项目驱动、赛事活动、公益行动等实践活动的动力机制,保障持续推动“培雁工程”“送教下乡”等公益行动,成为促进乡村教师融合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的创新路径,较好解决了乡村教师深度融合能力不强的“难点”问题,完成深度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十年磨一剑,追梦新时代。团队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突出成果,产生了积极影响。在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全国20多个省市建立院系联盟单位63个,在长征沿途、革命老区、西部边境等薄弱地区建立了乡村实验学校或实践基地150多所,开展了线上线下公益活动300多场,培养了全国各地大学生志愿者3000多名和种子教师200多名,帮扶了中西部乡村孩子5000多名,辐射全国省市20多个、惠及学校700多所和师生100多万,为乡村师生提供优质资源和平台,助力“双减”政策落实,助推中西部乡村教育的振兴。
团队成果也为北京、深圳等发达地区应用,得到全国各地师生的广泛认可。成果被遴选在国际数学教育大会展示,连续两届在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邀展,300多名专家学者到“数学课栈”参观指导。(唐剑岚、张婷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