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沙鄉:農文旅融合,高質量書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2022年以來,樂業縣邏沙鄉黨委、政府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結合本鄉實際,以樂業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13510+N”工作思路作為指引,積極探索農文旅融合新路徑,做好文旅融合與民生服務,逐步走出一條“生態美、文旅興、產業強”的鄉村振興新道路,為推動全縣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邏沙力量。
搶抓區域優秀,推動產業提質發展。邏沙鄉根據地處海拔高、氣溫適宜、濕度良好等優勢特點,錨定產業發展方向。一是發展高山特色油茶。整合連片土地集中建設8000多畝油茶產業園,脫貧戶通過“基礎股、自籌資金入股、基礎股+管護入股、基礎股+自籌資金+管護費入股、土地入股”等多樣化入股模式,確保脫貧戶收益佔比至少50%,最高可達94.2%,受益期為15年﹔同時通過“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三變”方式讓脫貧戶參與產業建設管理和受益,保障脫貧戶有長期、持續、穩定的產業收入。二是大力發展“維C大王”刺梨種植。由於環境多以石山地區為主,結合刺梨生長習性及村的環境特點,邏沙鄉以發展“一村一品”為契機,充分利用石山地種植刺梨,將不起眼的“野果果”,變成了農戶的“黃金果”。三是構建桑蠶產業鏈。通過土地流轉的模式,政府統籌規劃、搬遷戶參與種植,讓搬遷戶自主經營。如今,225畝桑葉園覆蓋安置小區99戶脫貧戶447名脫貧群眾。同時為了優化產業鏈條,利用安置小區剩余地作為蠶房用地,建設蠶房6間2220平方米,有21戶搬遷群眾自主發展種桑養蠶項目,78戶委托經營管理,解決了種桑養蠶整套完整產業鏈。通過政府引進“高產、高質、高效”的種桑養蠶技術,集中培訓種桑養蠶戶,每畝每年能產生1萬元左右的收益。
建設旅游精品,提升民生服務功能。邏沙鄉以風電產業幫扶項目為抓手,提升全域旅游品質,打造“風車花海”項目,種植格桑花1000畝,通過以花為媒帶動多方發展。一是筑巢養蜂發展“空中產業”。充分利用1000畝格桑花作為蜜源,招蜂引蝶發展養蜂產業。起初,由全達村支書騰德交實施“筑巢引蜂”初步計劃,在花海周圍山腳下安放20個蜂箱。一個花期下來平均每個蜂箱釀造蜂蜜10斤,收入1000元左右,總收入達到2萬元。在養蜂技術達到成熟以后,騰德交將自己的養蜂經驗在全村進行宣傳,鼓勵農戶養蜂。經過多方號召,全達村群眾參與養殖的有20余戶,蜂箱達1300余箱。通過養蜂產業,村民們找到致富的門路,真正讓日子“甜”起來。二是打造“風車花海”名片。通過1000多麼畝的格桑花海與風車的完美結合打造“風車花海”網紅打卡點。每逢格桑花盛開之際,游客絡繹不絕到全達村觀賞“風車花海”景觀。在游客的宣傳下,“風車花海”熱度不斷,同時政府通過完善景點的基礎設施、建立規范的旅游景點制度,良好引導與宣傳,目前景點已初步形成規模化,游客量逐年上升,切實帶動了周邊居民經濟收益。三是做好連鎖效應,打造旅游經濟帶。以樂業縣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13510+N”工作思路為指引,積極推進全達風車花海景區與大石圍天坑景區融合發展,積極申請交通部門規劃建設全達村至大石圍景區、漢吉村至太平村安純屯洞穴研學旅游路並與與甘田鎮奇幻農庄、天鵝湖等景區聯通,打造春可看花、夏可享風、秋可觀葉、冬可賞雪的特色精品旅游路線,做到四季有景,全年可游。同時,協助抓好樂業縣邏沙至全達風車花海景區道路、中廣核全達風電科普展覽館等項目建設,積極打造旅游群帶效應。
深挖歷史文化內涵,促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邏沙鄉素有“文化之鄉”和“文明之鄉”的美譽,文化底蘊十分深厚。仁龍村是邏沙鄉唱燈文化的發祥地,唱燈文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其音樂、舞蹈、戲劇具有生動的藝術風格和鮮明的地方特點及濃郁的民族特色。邏沙唱燈戲已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仁龍村也被評為“廣西邏沙唱燈戲文化名村”。一是挖掘“唱燈文化”,做足文旅高度融合新文章。發揮邏沙鄉唱燈藝術的獨特優勢,積極推動用唱燈劇形式打造反映高山漢族風情的唱燈歌舞表演項目和特色非遺民俗活動,把“唱燈”文化與旅游產業有機結合,形成“旅游+非遺”的新業態,做大做強邏沙鄉“唱燈”文化品牌。二是樹立文明鄉風,擦亮旅游名片。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同時也是樹立鄉整體形象,打造旅游名片的底色。全力引導群眾樹立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思想觀念和文明意識,遵守社會公德等良好的鄉風民俗,破除封建迷信和陳規陋習,倡導移風易俗、崇尚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營造和諧的鄉風生活環境,讓游客深深感受到鄉土文化底蘊,促進旅游高質量發展。(冉濤 楊介)
來源:樂業縣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