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科教文衛

一個老科技工作者的“長征路”

2023年01月03日10:28 |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小字號

一組數字,記錄了廣西欽州市浦北縣一個基層老科技工作者的“長征路”——踏遍全縣17個鄉鎮(街道)、274個村(社區),陪伴他上山下鄉的小車開壞了3台,總裡程數累計超100萬公裡,相當於80次長征……

這就是人稱“張財神”、浦北縣退休干部張興財的“別樣人生”。2006年5月,張興財榮獲全國科協系統先進工作者﹔2022年5月,榮獲中國老科協獎。

張興財榮獲中國老科協獎。受訪者供圖

張興財榮獲中國老科協獎。受訪者供圖

將“論文”寫在廣袤大地上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1975年夏天,張興財高中畢業后回鄉插隊,9月8日他和父親在崎嶇山路上顛簸了5個多小時,才到達目的地——原浦北縣張黃公社新橋大隊塘背嶺生產隊嶺嘴村。

1976年10月下旬,生產隊迎來一場“大考”。全隊晚稻“灌漿”“勾頭”豐收在望時,稻田裡出現一種“怪虫”,將稻穗一根根咬斷。社員們看在眼裡痛在心裡,隊長安排全隊男同志噴洒農藥。兩天過去了,稻田的虫子非但沒死,反而越來越多。

張興財把虫子捉回“家”,與《水稻病虫害防治圖說》一一比對,方知這虫子叫粘虫。粘虫雖極具破壞性,但它的幼虫怕光,白天潛伏在水稻根部,傍晚出來覓食。張興財根據粘虫幼虫生活習性,改在晚上噴藥。果然,噴藥后幾小時,九成以上的粘虫當即死亡,社員們紛紛豎起大拇指。由於表現突出,1976年12月15日,張興財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

與粘虫的“虎口奪食”戰告捷,極大增強張興財鑽研農業技術的信心。1977年春天,他開始在旱地搞雜交玉米制種實驗。他對照《雜交玉米制種技術》規程一步一步來,沒有花粉採集器就用畫報自己弄,沒有授粉器就用竹筒來代替。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夜以繼日的攻堅克難下,43畝雜交玉米制種實驗成功,平均畝產243.56公斤,創造了浦北縣雜交玉米制種歷史。

“群眾的事就是我的事,每一件都是頭等大事!”

1977年插隊結束,張興財分配至張黃鎮農業站。在往后幾十年的沉香歲月中,崗位偶有變動,但始終沒有離開一個“農”字。

浦北是農業大縣,特色農業資源豐富。20世紀90年代,浦北提出建設荔枝龍眼百裡水果長廊。幾年時間,房前屋后村裡村外,漫山遍野的荔枝樹、龍眼林郁郁蔥蔥,儼然一座“綠色銀行”。時任浦北縣科技局副局長的張興財,是當地的水果種植技術“顧問”。

1998年冬,突現罕見霜凍,張黃鎮劉雲果場100多畝龍眼、荔枝樹,一夜之間幾乎全被凍傷凍死。望著“傷痕累累”的果園,果農劉雲心頭仿佛扎了一根冰針。

“我的果樹全被凍壞了,能不能到現場幫我看看。”

“你莫急,我這就去!”

張興財二話不說,騎著兩輪摩托車出發。路上,北風夾著冷雨寒氣逼人,40公裡路程他艱難跋涉兩個多小時。

張興財給果農講解荔枝種植技術。受訪者供圖

張興財給果農講解荔枝種植技術。受訪者供圖

到了果場,張興財沒有喝一口水,就到現場查看果樹受災情況,並手把手給果農指導救治果樹的技術要領。他的臉和手腳凍得通紅,一直忙到下午五點才回家。

類似的“應急救援”數不勝數,但張興財總是樂此不疲,他說:“群眾的事就是我的事,每一件都是頭等大事!”

1999年,張興財從浦北縣科技局調到浦北縣科協任職。當時,浦北縣科協辦公條件很簡陋,科普工作很難收效。2000年,張興財咬咬牙,自己拿出1萬元積蓄,買了一輛二手微型面包車。從此,浦北縣科協有了第一輛“科普專用車”。油費是張興財自掏腰包,有人調侃他“私車公用”,他笑而不語。

“農民需要什麼,我就干什麼。”

張興財常說:“隻有把‘農’字經念活了,才能真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浦北縣有千年黃皮果種植歷史,其中五黃黑黃皮是“果中驕子”。當地種植戶說,如果沒有“張財神”,五黃黑黃皮或許還養在深閨人未識。

時間回到2000年,張興財受邀到浦北縣白石水鎮中林村“果園講堂”授課。他發現農戶家屋后的一棵黃皮樹非常奇特。對新品種新技術特別敏感的他,“打破砂鍋問到底”。后來,張興財花了整整3年時間研究其習性,通過比對貯運、裂果和含糖量等數值,最終選育出黃皮果新品——浦北1號。

2003年,張興財適時向縣裡提出推廣浦北1號的建議。當時正值浦北縣五皇山開發風生水起的建設時期,浦北1號更名為五黃黑黃皮。如今,五黃黑黃皮已成為當地群眾發家致富的當家產業,還穿山越嶺在海南島落地生根。

1995年至1997年間,浦北縣香蕉大面積發生葉斑病,張興財廢寢忘食進行技術攻關、主持,《敵力脫防治萬畝香蕉葉斑示范推廣》項目,防治香蕉葉斑病效果達92.4%,榮膺廣西科技進步三等獎。

2020年,張興財赴廣東挑選百香果無病苗回來搞扦插,成功選育出一款“荔枝味黃金百香果”。北通鎮種植戶張達遠剛想試種,果苗還沒送達,張達遠卻在一次車禍中成了殘疾人。張興財將價值10多萬元兩萬多株百香果果苗,免費送給他。

“農民需要什麼,我就干什麼。”為推動浦北縣水果品種的迭代升級,張興財近年來共引進夏威夷2000百香果、銀妃三華李等水果新品種15個。其中,荔枝味黃金百香果,夏威夷2000百香果全縣種植6萬多畝,僅兩項為農民增收1.5億多元。

2021年,欽州依托當地豐富的資源稟賦,提出把浦北陳皮打造成百億特色產業。這讓張興財為之一振,他結合自己的“實戰”經驗,耗時7個月撰寫了3萬余字的《大紅柑無公害標准化栽培技術》,免費送給種植戶,受益群眾1000余戶。

“‘張財神’像拼命三郎,總有使不完的勁。”廣大種植戶毫不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詞。在一本筆記本中,精准記錄著張興財2022年34次,深入浦北縣6個大紅柑核心種植區的服務內容。

張興財給果農講解柑橘種植技術。受訪者供圖

張興財給果農講解柑橘種植技術。受訪者供圖

“人生自古兩難全,我盡量做好‘平衡術’。”

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2004年,張興財愛人突發重病半身不遂,在重症室搶救了50天。當時,浦北縣正在創建全國科普示范縣,他每天六點起床做早餐煲藥,下午忙完一天工作回到家既要做飯,要幫妻子換洗衣物清理床單,飯后還得幫她按摩、艾灸。

2022年12月4日,張興財的愛人病情日益惡化,宮頸癌晚期擴散至周邊淋巴結,張興財一邊不離不棄地照顧好自己心愛的人,一邊不忘在種養技術交流群在線解答農民的種植技術難題。

2017年,張興財也積勞成疾患了早期胃癌。本該盡快做手術,但95歲高齡的老母親不慎摔骨折,張興財時時放心不下,決定從縣城搬回張黃鎮和母親住一起。

為方便服務群眾,他在自家門口立了塊醒目的牌子,上面寫著:免費為群眾提供種植技術服務,並留下電話號碼。他在家裡創新開展“移動課堂”“天空課堂”“雲上課堂”,5年接受技術咨詢2000多人次。

2019年11月,張興財給母親送終后,身體實在扛不住了,才在家人的督促下住進醫院,現在每年仍要定期進行康復檢查。

“勿言牛老行苦遲,我今七十耕猶力。”張興財常以《飲牛歌》改編的這句詩自嘲,如此便是46年,而且還將繼續……他說:“人生自古兩難全,我盡量做好‘平衡術’。”(田時勝 陳妮 彭遠賀)

(責編:彭遠賀、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