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青交界處的跨越——保安族、撒拉族的脫貧故事

2020年09月14日08:47  來源:新華網
 
原標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甘青交界處的跨越——保安族、撒拉族的脫貧故事

甘肅和青海交界處,有一系列山峰綿延50公裡,傳說是女媧堆積石頭而成,人們稱之為“積石山”,這也是青藏高原過渡到黃土高原的標志性山脈。

山兩側,一邊是甘肅積石山,一邊是青海循化,兩個縣居住著人口約2萬和10.1萬的民族——保安族、撒拉族,同屬我國28個少小民族。

在黃河邊生活數百年的這兩個民族,世代以農耕為主,兼營畜牧業,不少群眾生活貧困。新一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在黨和政府支持下,兩個山水相鄰、習俗相近的民族,發生了什麼變化?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圖文互動)(5)甘青交界處的跨越——保安族、撒拉族的脫貧故事

這是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拍攝的黃河循化段(無人機照片,9月9日攝)。 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圖文互動)(1)甘青交界處的跨越——保安族、撒拉族的脫貧故事

這是甘肅和青海交界處的山脈局部(無人機照片,8月9日攝)。 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千錘百煉”與“辣味十足”

炙熱的火爐上,制作保安腰刀使用的鋼鐵片被燒得通紅。馬尕主麻兩鬢的汗珠滴到滾燙的刀片上,發出“吱吱”的聲響。41歲的他個頭中等、皮膚黝黑,打刀已20多年。

“小時候家裡窮,我十幾歲開始跟著父親以打刀謀生,以前一天干十幾個小時,一年忙300多天。”家住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大河家鎮的馬尕主麻,是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的傳承人。

鎮裡大墩、梅坡、甘河灘三個村子,被稱為“保安三庄”,是保安族群眾聚集區。腰刀,是保安族的寶貝。

“打刀是個辛苦活,但腰刀可交換牧民的牛羊,也可買賣,貼補家用。”在馬尕主麻記憶中,以前村落裡,人們謀生的方法似乎隻有掄錘打刀。

過去,一把腰刀需要經過幾十道工序,純手工打制,花費數周甚至數月。2006年,保安腰刀鍛制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如今,打磨、拋光等工序可由機器完成。馬尕主麻自家的小院裡,破舊的土爐子和生鏽的鐵錘旁,是嶄新的打刀器械和標准化的操作台。

“我招了50多名學徒,大部分是貧困戶,還有一些殘疾人,讓他們學會一技之長,可以穩定脫貧,還能把民族技藝傳下去。”他說。

(責編:陳露露、李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