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清水鄉田蓋村村民在篩選採摘的辣椒(9月9日攝)。 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清水鄉田蓋村村民在採摘辣椒(9月10日攝)。 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外出興業與返鄉創業
在循化縣下科哇村,記者碰到撒拉族青年馬進山時,他正忙著蓋房。
“這次回家4個多月,就為蓋房,了卻爸媽的心願,他們受了半輩子的窮啊。”馬進山身后,一邊是住了快30年的火炕平房,一邊是拔地而起的3層小樓。
28歲的馬進山清瘦白皙,在陝西、浙江等地的拉面館工作十多年,最初在別人的拉面館跑堂,后來自己開了店。
在杭州開面館是4年前,投資15萬元,其中5萬元自己掏,另外10萬元是循化縣政府為扶持拉面產業提供的產業到戶資金和扶貧創業貸款。
“當年就收回了成本,一年下來利潤也有約20萬元。”馬進山掏出自己的杭州“市民卡”給記者看。他說,還想再開幾家面館,以后讓孩子在杭州上學。
馬進山所在的村,現在60%的人在吃“拉面”這碗飯。現在,拉面已成為撒拉族群眾脫貧的主導產業。
“讓拉面的功能從糊口變為營生、生計變為生意。”循化縣扶貧開發局副局長韓忠勇說,通過技能培訓等方式,從循化縣走出去的拉面館已超7000家,遍布全國100多個城市,輸出勞動力4萬余人,年人均收入5萬元以上。
牆上懸挂民族服飾、櫥窗展示著腰刀、書架擺放著泛黃的文獻……積石山縣甘河灘村一處院落裡,有這樣一座保安族民俗博物館。主人是保安族婦女馬秀琴。也許是長年從事舞蹈工作的緣故,55歲的她身材苗條,臉上總挂著笑。
15歲那年,馬秀琴作為保安族唯一代表,坐兩天火車去北京,在人民大會堂參加少數民族匯演。一輩子在外地打拼、投身藝術的馬秀琴,2013年回到村裡,承包下一畝地,辦起阿可可農家樂大院,不僅建博物館,還辦服裝車間。
“在保安語裡,‘阿可可’意思是頂呱呱。保安族婦女從小學習刺繡,手藝好,她們在這裡縫制保安族傳統服飾,不出村就找到了工作。”她說。
2019年,車間賣出7萬元的馬甲、褲子、腰帶等保安族民族服飾。近年鄉村旅游熱起來,她開辦的這家農家樂,主打保安族特色餐飲。
離家30年,馬秀琴覺得家鄉最大的變化在教育。過去,女孩都早早嫁人,沒什麼好出路。“現在村裡很多學生都外出上大學了,需要民族服飾。我的服裝車間可以出一把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