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区:厚植生态优势 推动乡村绿色发展

近年来,北海市海城区坚持以“两山”理论为引领,厚植绿色底蕴,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助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绿色乡村旅游。2023年,海城区高德街道办事处赤西村、地角街道办事处新营社区流下村被授予“广西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村”称号。
做美人居环境,实现生态宜居
一是立足生态布局,严格保护乡村生态空间。编制《冠岭流下村旅游开发建设规划》《流下村村庄建设规划》《赤西村村庄建设规划》,着重建设“两高”沿线两个示范村的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在对村内闲置老旧民居进行重建、修葺等升级改造时修旧如旧,保留农村原有建筑风格。以示范村先行先试为引领、以风貌设计规范化为标杆、以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常态化为抓手,完成农房风貌提升房屋整体改造614栋,改造庭院69个,整修建设“微田园、微菜园、微果园”等共38处。二是美化村容村貌,持续改善乡村居住环境。海城区重点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和村庄清洁行动,2019年以来共发动大规模“三清三拆”行动25次,发动干部群众投工投劳近1.1万人次,拆除废弃建筑、清理村庄垃圾2040多处,共投入3500多万对村庄路、水、电、网、公共绿地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村庄绿化率超过80%。2022年,投入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518.64万元在赤西村建设两套污水处理站,在赤西村、军屯村等4个自然村各新建一套城乡一体化污水管网工程,同时投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296.5万元建设赤西雨污处理项目,进一步解决农村污水乱排乱流问题。三是转变村民观念,强化村民环保意识。海城区赤西村制定《村庄垃圾分类工作方案》,将“门前三包”写入村规民约。划定环境卫生责任区,村内房前屋后由各家各户自己负责打扫清理,环卫负责打扫村主干道和维护绿化带,村委日常对村主要区域巡查,从村委干部到村小组组长到村民层层落实责任,确保环境综合整治的制度化、常态化。2021年,赤西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获评广西3A级乡村旅游区“自治区级生态示范村”。
严抓环境治理,守护生态本色
一是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改善水环境。建立“党政领导、河长主导、部门联动”的河长制工作格局。完善“村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推进“河长+检察长+警长”的执法机制,定期对全区范围内的河道开展清理整治行动,整治河道环境“脏、乱、差”现象54处,清理垃圾10余吨,水环境总体保持稳定,地表水控制断面水质均值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水质标准,优良水体比例为100%。二是强化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改善空气质量。推出“八个必须”举措,对露天焚烧秸秆行为人处以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2022年累计组织开展3次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培训,培训农户及农业经营主体127人次。设置秸秆临时堆放场地,落实粉碎还田覆土措施,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持续改善全区环境空气质量。建立农作物秸秆资源台账,2022年海城区秸秆产生量为6228.28吨,综合利用率达到81.14%,2022年海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3.4%。三是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提升耕地质量。2022年海城区组织农药化肥使用技术培训3次,广泛宣传发放施肥建议卡约1000份,有效提升农民环保意识,从源头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建立完善海城区手机施肥点点通系统,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水肥一体化节水农业技术约1万亩,稳步提升耕地质量,从而在提高农业生产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22年海城区蔬菜产量5.79万吨,同比增长7.69%,水果产量1.69万吨,比增7.74%
立足生态优势,做强绿色文旅
一是增值生态资产。海城区充分发挥流下村沿海靠海优势,推动“海上丝路、地角飞霞”中国体育旅游精品路线(景区)项目签约入驻流下村,以帆船、游艇、专业摩托艇赛事等高端船舶业态为载体,打造融合“帆船游艇运动+精品景点”于一体的体育旅游路线。依托冠头岭作为秋季猛禽迁徙临时栖息地及候鸟越冬栖息地的生态优势,孵化以猛禽为主题的研学项目,开设猛禽科普知识的旅游体验课程,进一步推进山海艺术村的品牌化建设,着力形成海城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格局。二是扩大品牌效应。海城区强化“涠洲岛香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效应,设计涠洲岛香蕉吉祥物形象IP“蕉仔”、香蕉品牌LOGO以及宣传口号,开发冻干香蕉等深加工产品和T恤、帽子等系列文创产品,通过“线下+线上”双线运营模式建设涠洲蕉品牌连锁店。利用涠洲岛的香蕉林、香蕉猪、香蕉鸡等特色海岛元素打造欢乐香蕉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筹办涠洲岛“香蕉节”等农业节庆系列活动,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体系。2022年,海城区召开北海市涠洲岛香蕉区域品牌上线新闻发布会,正式上线涠洲岛香蕉区域品牌,促进香蕉消费与文旅产业有机融合。三是丰富生态研学项目。依托赤西村传统村落保存完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的良好条件,开发食用菌科普及采摘、传统加工烘焙体验研学线路,建设农事旧物展览馆和研学基地,开展“田园风光园”“农耕文化体验园”“农耕学堂”及蔬果大棚采摘等旅游项目,培育和发展乡村旅游-农耕产学研一体化,获评“广西十佳研学旅行示范基地”。2020年以来,赤西研学基地共接待102批游客,日参加人数峰值达到700多人,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6.35万元。(黄俣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