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西频道>>广西民宗委视窗

融水苗族自治县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机制赋能乡村振兴

2022年10月28日10:48 | 来源:融水苗族自治县民宗局
小字号

  近年来,融水县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利用,立足“秀美融水·风情苗乡”的发展定位,聚焦政策保障、景区开发、文化传承,以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走深走实。2022年上半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289.8万人次、旅游消费33.35亿元。

建立民族文化旅游新机制,为产业兴旺“强根基”

  一是构建“三优先”保障机制。建立“点状供地”“未利用地优先保障旅游新增用地”等制度,着力解决旅游扶贫项目用地建设,形成旅游业优先、项目优先、资金优先“三优先”旅游政策保障体系。二是健全资金扶持机制。推行“三户联保”模式,简化信贷程序,发放乡村旅游支农性贷款近5000万元;每年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5000万元并逐年递增,用于旅游项目建设、A级景区打造、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等,破解乡村旅游融资难题。三是完善“标准化”服务机制。实施县、乡、村三级城乡风貌改造、特色村镇保护、绿化美化亮化等工程,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旅游服务咨询体系,制定出台《融水苗族自治县打同年服务管理规范》《融水苗族自治县金秋烧鱼节服务管理规范》等6个地方标准,推动旅游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目前,全县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5家、国家AAA级旅游景区7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

  推行“景区+”发展新模式,为生态宜居“守乡愁”

  依托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打好“乡情、乡愁、事业”三张牌,打造“吃、住、行、娱、购”一站式服务全覆盖的梦呜苗寨旅游景区。一是推行“景区+搬迁”模式。健全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等制度,将拆除的木质吊脚楼主体结构整体“打包”移到双龙沟景区,按照楼体原样重新打造梦呜苗寨旅游新亮点,成立旅游观光合作社,从“建、管、营”出发进行全方面经营管理。二是推行“景区+文化”模式。推行“微田园+微市场+微车间”模式,在梦呜苗寨建立苗家同年宴、原生态农耕、打同年、芦笙踩堂、苗族刺绣、闹鱼、烧鱼、斗马等系列苗族文化项目以及实景歌舞剧《苗魅》,打造广西唯一的原生态苗族文化体验园。三是推行“景区+农户”模式。吸纳搬迁农户参与景区维护、保洁、管理、项目建设等工作并成为景区职员,实现农户“变股民、变社员、变职员、变演员、变老板”五大身份转变,将山区苗族村寨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助力器。目前,梦呜苗寨已完成一期建设,共建有吊脚木楼73栋、民宿13家、特色餐饮店15家、商铺21家,汇聚特色民宿、餐饮、购物、苗族传统手工艺作坊等,吸纳就业人数435人。

  打造民族文化旅游新品牌,为文化振兴“留根脉”

  持续深化传统文化利用、文化品牌塑造、文化产品开发等机制建设,抓好“保护、传承、融合”三个关键环节,着力打造一批“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乡情”的节庆旅游项目、乡村景观和精神家园。一是打造“非遗文化”节庆旅游品牌。探索“非遗+旅游”模式,以“中国·融水芦笙斗马节”等节庆为核心文化品牌,策划“金秋烧鱼季”等系列活动,将芒篙节、花炮节、盘王节、拉鼓节和系列坡会等节群融入旅游产业,着力发展节庆旅游。二是打造“民族村寨”景观旅游品牌。制定出台《融水苗族自治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暂行办法》,对安陲乡吉曼村吉曼屯、香粉乡雨卜村卜令屯等12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保护传承利用,打造出荣地侗寨、培秀苗寨、雨卜苗寨、七彩农场、水云间、三连瀑布等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精品网红景点。三是打造“文化传承”精神旅游品牌。实施民族歌曲创作推介、建立“融水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苗族蜡染传承基地”“苗族银饰制作传承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梁炳光苗族芦笙制作展示馆”等15个非遗工作平台,吸引游客旅拍,购买民族服饰、银饰、民族手工艺品,有效拓展民族文化旅游业态,为文化旅游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创造新机遇。

(责编:陈丽冰、庞冠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