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连心桥 共画同心圆
——河池市巴马县教育系统创新举措做靓民族团结工作

近年来,河池市巴马县教育系统持续在教育教学中融入民族文化传承元素,通过创造性开展节庆活动、常态化开展教育宣传、高质量落实教育公平等措施,积极营造各民族师生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乐共荣的教书育人新生态,不断开创校园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新局面。
孩子们体验田间劳作活动。罗小媚摄
创造性传承民族文化,提振民族精神和自豪感
每逢壮族“三月三”、瑶族“祝著节”“盘王节”等节日,该县各学校都会开展“多彩三月三·浓浓民族情”“民族团结一家亲·高举旗帜向未来”等主题的民族文化节庆活动。通过穿民族服装走秀、演唱民族歌曲、举办民俗仪式、制作民族特色美食、民族传统工艺展秀等形式,将独特的民族文化融于校园师生活动当中,让师生在日常活动中了解各少数民族文化及风俗,同时也有效增强了少数民族学生自信心、自豪感和归属感。
“能到北京参加民族舞蹈表演,我很高兴。我感觉我们民族舞蹈很了不起,能得到这么多人的喜欢。我要努力学习,以后要去北京上大学!”巴马二小五年级一班壮族同学李沁媛回忆去北京跳舞时自豪地说。
田间劳作活动深入人心。罗小媚摄
常态化实施校园教育宣传,打造校园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新格局
近年来,巴马注重将民族团结工作与学校“双减”政策落实、思政课体制改革、学校党建团建队建、学生德育工作及“新三好”创建等工作融合统一起来,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精细化、系统化改革工作带入校园、融入课堂,让民族团结进步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每一处细节。巴马将巴马镇中心小学的仁雅文化教育、第四小学的幸福文化教育、凤凰乡初级中学的“凤”文化教育、那桃乡初级中学的“桃”文化教育、甲篆镇初级中学的“甲字精神”文化教育、巴马一中的“行知”文化教育、巴马三中的“以德立校”文化教育,以及西山乡中心小学的红军文化教育和东山乡的民族文化教育等各具特色校园文化构建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合起来,打造校园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新格局。
身着民族服饰的孩子们在上课。罗小媚摄
该县东山中心小学和第三小学等多所学校于近年获评为市级民族团结工作先进单位。特别是该县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山乡中心小学,一所集义务教育教学、文化传承创新、旅游交流互鉴、乡村振兴改革、民族团结进步实践等多维元素于一体的新型乡村学校,是该县最具民族教育特色的标志性学校之一,是该县首个获评“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该校校长兰桂宁于近年获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授予“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孩子们欣赏民族工艺品。罗小媚摄
高质量落实教育公平,夯实各民族共同富裕元基础
近年来,巴马创新措施,持续做好少数民族学生资助和营养改善工作,不断增进少数民族学生享受教育公平福祉,努力为全民族共同富裕打下更牢靠的行业基础和人生基础。据统计,2022年春季学期,该县幼儿园及中小学校共有汉、壮、瑶、苗等十多个民族师生65029人,其中壮、瑶、苗等少数民族师生共56347人、占比达86.6%。自2019年秋季学期起,该县扩大学生资助补助范围,据统计,2019年至2021年,该县共发放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学生生活补助费8639.165万元,受益学生143342人次,受益少数民族学生达125908人次、占比87.8%。“十三五”期间,该县累计共受达各学段学生资助资金18897.66万元,资助学生304683人次,资助少数民族学生达265074人次,占比89%。2019年至2021年,该县共受达财政资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膳食补助资金6837.03万元,受益学生177850人次,受益少数民族学生达156508人次、占比达88%。
下一步,巴马教育系统将持续高质量落实教育公平,全力保障少数民族实现稳定的、持久的、根本性的共同富裕,不断创新和丰富民族团结工作的意义和内涵。(覃国定)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