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区:守正创新结硕果 奋楫扬帆启新程
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文旅产业遍地开花,城市环境舒适整洁,乡村风景秀丽如画,民生服务温暖贴心……走进北海市海城区大地,只见城市中、田园里,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五年来,海城区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克难攻坚,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精准脱贫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疫情防控阻击战,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城乡面貌显著改善,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群众幸福感持续提升,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台阶。
2016年以来,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8.49%,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6.86%和9.3%。先后获评“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科普示范区”“广西健康产业发展示范县”“广西科学发展先进城区”“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广西知识产权示范区”等荣誉称号。全区各级各部门获国家级荣誉10项、自治区级荣誉52项。
产业转型 综合实力跨步提升
“我们去年投入超过3000万元,投放520座人工鱼礁,建设海洋牧场,现在海城区有将近2万亩养殖海域。”广西精工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海洋牧场获批为第六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实现了广西民营企业海洋牧场建设“零”的突破。今年,该公司计划投入7000万元,投放35个网箱深海养殖金鲳鱼。
近年来,海城区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充分利用沿海优势,发展深水网箱养殖等现代集约渔业,建设海洋牧场,培育向海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向海经济扎实推进。“十三五”期间,建成10031亩深水网箱养殖基地、3200亩海水珍珠养殖基地。目前,该区已有10多家渔业企业,形成了拥有养殖、加工、销售、冷链、物流的产业链。
海洋经济的新突破是海城区经济新发展的生动写照。海城区立足产业转型升级,精准实施招商,深入开展“三企入桂”工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优质服务推动项目落地。2016年以来,招商引资项目304个,实际到位资金432.99亿元,其中投资100亿元以上项目4个。
在项目的推动下,高端服务、海洋、电子信息等产业得到发展,新型工业化步伐发展加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16年的96家发展到2020年的121家。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6%,第三产业增加值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现代产业体系正逐渐形成。和安·宁春城等一批城市综合体建成开业,城区中心商贸圈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扩大。
同时,海城区发挥传统产业优势,积极推动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旅游产业取得快速发展,旅游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流下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获评“自治区级五星级乡村旅游区”;赤西村获评“自治区级生态示范村”,赤西研学基地荣获“2020年广西十佳研学旅行示范基地”称号。
文明润城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走进海城区,一条条道路干净整洁,一处处公园绿意浓浓,老旧小区和“三无小区”焕发生机,公益广告随处可见,街道文化墙浸润着文明之风,整个城市宛如舒展开来的美丽画卷。
建好一座城,幸福一城人。作为北海市中心城区,近年来,海城区强力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攻坚行动,全力推进背街小巷提升畅通工程,不断提升城市品质。改造提升1900条背街小巷,打造了谭屋村、屋仔村等示范片区。稳步实施城中村(棚户区)改造,35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有序推进,“三无小区”整治成效进一步提升。投入3150万元完善公厕、路灯、环卫工人休息室等配套设施。南珠市场、长青路等整治改造广受好评,主次干道占道经营、跨门槛经营以及乱搭乱建的乱象得到较好整治。海南路、北星路等一批断头路相继打通,北海大道西延线、河南路(北部湾东路—北海大道)等一批道路建成通车,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面貌明显改观。
城市品质提升的同时,乡村环境也没有落下。海城区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塑造乡村“形、实、魂”,扎实有力推进“三清三拆”工作,建设设施完善型、基本整治型村庄13个,乡村风貌提升成效明显。农村道路保洁、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和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实现公共照明村村覆盖。
如今,小广告几乎看不到了,断头路打通了,破损路平整了,卫生死角干净了,公厕面貌大变身,群众生活品质大提升,幸福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
民生加码 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赤西村曾是海城区唯一一个贫困村。近年来,该区全面实行“五挂”战术,积极探索“旅游+产业+扶贫”模式,建成扶贫大棚蔬菜基地、食用菌产业示范基地、惠农种植专业农民合作社等,深入挖掘当地旅游资源,大力打造北海“后花园”,帮助当地村民增加经济收益。经过多方努力,赤西村在2016年提前一年摘掉了“穷帽子”。
收入是民生之基,人民过上好日子首先要增加收入。“十三五”时期,海城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95户共801人。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海城区严格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加大资金投入,扶持产业发展,实现贫困户产业扶贫全覆盖。得益于产业发展,该区贫困户于2019年底全部脱贫摘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2020年,脱贫户人均收入19315元,村级集体经济年度收入均达6万元以上,60%的村达到10万元。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海城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加大力度补齐民生短板,全区每年财政支出的80%以上用于民生领域,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惠及广大群众。五年来,该区城市低保从每人每月420元提升到850元、农村低保从每人每年2600元提高到6000元,保障标准广西县区最高;实现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全覆盖,社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8平方米。
回眸“十三五”,海城区民生事业成绩斐然:投入3.1亿元建设31个教育民生项目,新建公办小学6所,新建、扩建公办幼儿园4所,增加学位近2万个;入选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示范区创建名单,高质量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乡镇卫生院100%参与医联体建设,基本医疗参保覆盖率95%以上;区综合福利院入选全国公办养老机构改革优秀案例,是广西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区……海城区用厚厚的“民生账本”托起了群众“稳稳的幸福”,如今,群众上学不用愁、看病更方便、吃穿有保障,日子越过越舒心。
党建引领 基层治理提质聚力
走进西街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前来办事的居民在志愿者的引领下有序排队等待办理,办公区域旁的读书角内,不少群众在看书,享受恬静的阅读时光。
海城区落实社区党建基础保障,推进党群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将文明宣传、图书阅览、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等便民服务纳入党群服务中心,打造党群服务高地。目前,全部51个村(社区)均实现党群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部分党群服务中心还打造了“四点半课堂”“爱心车间”“社区厨房”“时间银行”等功能室,全天候提供免费服务,打造群众家门口的“红色阵地”,构建形成了15分钟党群服务圈。
海城区在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持续推动建设“解忧超市”,拓宽为民办实事服务渠道,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该区还将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和“三事通解”行动相结合,在各个街道至少建立一支党员志愿者服务队,通过“群众点单、解忧超市派单、志愿者接单”的工作模式,帮助群众圆梦“微心愿”。截至目前,海城区“解忧超市”累计收集群众“三事”诉求6642件,上下各级联动联解5515件,“解忧超市”已成为群众纾难解困的民生平台。
此外,海城区还实施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打造海城版“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基层治理模式,把党的组织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优势。创新“党建+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大力推行“把支部建在网格上”,采用新建、撤并等方式调整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将党支部下沉一级建到村(社区)综合网格这个服务治理的“最后一百米”,试点创建“红旗小区”41个,建立383个网格党支部,配备600多名网格员,将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基层神经末梢,助推基层治理水平整体提升。(劳文静)
(责编:许荩文、黄昱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