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贺州:力拔穷根 逐梦小康

记者 庞革平 李纵

2020年06月15日16:59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发展产业,脱贫致富有保障

吴泽灵,驻贺州市昭平县五将镇平水村的市级作战突击队员。

2020年4月7日,他第一天来到平水村。他在扶贫日记中这样写道:“开了两个多小时的车,我终于来到了平水村,村里的路都通了,村民们的住房条件也得到了改善……但是,村里的集体经济收入依然是短板,为了让村民都能获得稳稳的幸福,我们还得从产业方面下功夫。”

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是制约平水村发展的主要原因。如何发展产业?吴泽灵首先想到了茶。“村里一直有种茶的传统,而且品质特别好,我们现在不仅推进村里茶叶加工厂的建设,还跟龙头企业谈合作,让村民的茶种得好又卖得出。”

茶产业能给当地村民稳定的收入,在贺州市昭平县,有2.5万多贫困群众因为茶产业而受益。昭平县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茶农”的模式,带动茶农合作经营生态茶园1.6万亩,为当地农户提供了1万多个就业岗位,覆盖贫困群众3000多人。

沙田镇新民村是平桂区六个土瑶聚居深度贫困村之一。2017年,该村凭借高寒的地理位置和优质的水资源成功发展种植茭白100多亩,基地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种植第一年就获得显著经济效益。广西地矿局驻新民村第一书记韦连军说:“为鼓励更多的贫困户参与,平桂区出台扶持政策,贫困户每种植1亩茭白获得扶持补助资金500元,仅2018年全村种植茭白面积就达480亩,33户贫困户参与种植,每亩产值达5000元以上。2019年,该村的茭白种植面积已达600多亩。如今,发展茭白种植已成为新民村贫困户持续增收的渠道之一。”

“我去年种了三亩茭白,获得两万多收入,今年种植5亩,预计收入至少能翻一翻。”平桂区沙田镇新民村村民冯转妹说。

高山冷水产茭白,高山云雾出好茶。平桂区因地制宜,创新实施土瑶聚居深度贫困村“人均一亩茶、户均两亩姜、村均万亩杉”产业发展思路,引导土瑶群众已种植优质茶叶8200多亩,大肉姜5500多亩,杉树8.6万亩,达到人均1.16亩、户均2.5亩、村均1.35万亩,提前实现了产业发展目标。鹅塘镇槽碓村按照这个产业发展思路,2019年,当地村民户均收入达8000余元,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51%,已完成了整村的脱贫摘帽。沙田镇金竹村,在多年前,这里集“老、少、边、穷”于一体,如今,茅草屋、木瓦房成为历史,砖混结构房、小洋楼直映眼帘,瑶山面貌实现华丽转身。

据统计,2018年、2019年土瑶聚居区有863户5075人实现脱贫,3个村提前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4.5%,目前还剩91户455人未脱贫。平桂区委书记赖春忠表示:“我们将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对土瑶深度贫困地区挂牌作战,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民族都不掉队。”

产业扶贫,因地制宜是关键。钟山县公安镇荷塘村就因为发展旅游产业吃了不少甜头。驻村第一书记陈信锡告诉记者,去年,村里仅靠着百里水墨画廊景区停车场项目分红,就增加收入8万多元。

如今,荷塘村又盘活了1.8公顷集体建设用地,联合15个村民合作社组建成立钟山县振兴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采取“公司+村民合作社”经营模式,建设集艺术创作、文化作品、休闲美食、民宿为一体的荷塘月景艺术创作长廊项目。“项目建好后,不仅能带动村民就业,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也能增加不少。”发展旅游产业让村民增收致富,陈信锡信心满满。

2019年,贺州市县级“5+2”特色产业综合覆盖率达到94.25%。今年,贺州市将持续抓好产业扶贫,力争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贺州市还深入推进粤桂扶贫协作,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四会市不断加大对贺州的人才支援、资金支持、产业合作、劳务合作,确保贺州市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结对帮扶以来,贺州市将帮扶资金重点投向深度贫困地区,用于危房改造、医疗保障、村集体经济等方面,项目建设覆盖贫困人口4.72万人。

“贺电送粤”项目作为直接由贫困地区电力输出到发达地区的能源精准扶贫项目,探索出电力消费扶贫有效模式,在广西率先实现电力消费扶贫超10亿元。

贺州市加强产业合作,以扶贫协作框架协议为支撑,支持建设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培育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文化旅游企业。其中,富川建成粤桂扶贫产业园,累计引进10家广东企业落户,总投资2.508亿元,吸纳贫困人口就业193人。昭平县主动与扶贫企业对接,确定投资产业项目5个,投资额2亿元,吸纳贫困人口就业128人。此外,非结对贫困县引进企业8家,投资额13.4996亿元。

贺州市市长林冠表示,贺州将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尽锐出战、一鼓作气、全力冲刺,坚决完成脱贫目标任务,确保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责编:陈露露、李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