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街移民安置点。贺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以前住在茅草屋里,四面透风,一到冬天就冷得受不了,还经常停电。在水泥路没修好时,想要到镇上赶集,半夜就得起床,山路要走四五个小时。”坐在明亮的客厅里,提起以前的生活,盘春贵依然记忆犹新。
8月18日,盘春贵从广西贺州市6个土瑶聚居深贫村之一的金竹村搬出来已有两年多了。盘春贵还记得,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精准帮扶下,他们一家四口人以10000元认购到平桂区老乡家园一套90平方米的新房子。在他看来,这是一种梦幻的感觉。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贺州市数以万计的贫困户实现了“安居梦”“上学梦”“就业梦”“致富梦”。“十三五”以来,贺州市累计30.41万贫困群众甩掉“穷帽子”,贫困发生率降至0.66%。
住上新房就近过上新生活
住进位于贺州市八步区东鹿村老乡家园小区的黄水英也对搬迁后的生活充满感慨。
“以前,我们住在八步区步头镇永和村,到镇上坐车要两个多小时,光车费来回就要花费近百元。我妈妈身体不好,去医院看个病,路途遥远很是折腾,现在她坐公交车就可以了。”黄水英坦言,如今她和老公都在家门口工作,能照顾到父母,孩子还能就近上学,这就是她想要的生活。
在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的同时,贺州市还确保群众“能发展、可致富”。
今年42岁的廖燕云原本住在钟山县珊瑚镇新民村,家中有14口人,因房子小,住着很不方便,现在搬到该县的圆梦苑居住,并在钟山县菲太电子有限公司的扶贫车间找到一份工作。“现在住的条件比较优越,也方便我在隔壁这里上班,每个月收入有2700元左右。”钟山县易地扶贫搬迁户廖燕云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很满意。
贺州市在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扶持中,认真做好扶贫搬迁的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和创业就业专项规划。一方面,对安置点所在地的产业发展进行布局,对毗邻农村的安置点,引导和扶持中心村和乡镇安置点的搬迁群众参与当地产业发展实现致富;对城区、园区的安置点,则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满足搬迁群众的就业需求。另一方面,引导搬迁群众从事电商、小微企业创业;同时,针对搬迁群众的具体情况提供适合就业的岗位,助力实现搬迁群众择岗就业。目前,全市已实现搬迁对象每户至少有一个增收渠道,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搬迁户至少有1人以上就业。
八步区莲塘镇长湾村扶贫车间。贺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千家万户换新颜得实惠
路通,脱贫之路才能通。要致富,先修路。目前,贺州市707个建制村已全部通硬化路,贫困地区的出行问题得到有效的改善。2016年以来,贺州市共修建农村道路3198条3251.82公里。全市新建及改造输电线路3563.455公里,一户一表改造18.832万户等。
在通信网络建设方面,贺州市实现80%以上的50户以上自然村通达光纤网络,全市100%的行政村网络覆盖及主要交通干道的无缝覆盖。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水,还是一道关乎生存与发展、脱贫与致富的命题。2016年至今,全市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529个,累计投入4.3亿元,受益人口46.68万人。
为了让贫困群众实现 “病有所医”,贺州市全面落实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机制,全面推行“一站式”结算。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贫困人口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和门诊29种特殊慢性病门诊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93.87%、88.75%。家庭医生签约工作实现“应签尽签”,全市699个行政村卫生室已经全部达到标准化建设。
从“有得住”到“住得好”,贺州市注重保障困难群众的住房需求,确保“危房不住人、住人不危房”。2016年以来,全市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27627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5210户。
昭平县五将镇平水村的左华均就是受益人之一。“我们把原来的危旧房拆除后建了新房,现在一家4口都搬进来了。”左华均的老房子是30多年前建的泥砖房,因年久失修已经不适合居住了,然而家里只有他一个劳动力,养活一家人还很吃力,更别说盖新房子。按照相关规定,左华均家得到了4万元的危房改造补贴,提前开工获得奖励5000元在5月底前搬迁入住又获得奖励5000元,这5万元的补贴解决了他家一半的房款。
产业扶贫群众致富有保障
在昭平县,有2.5万多贫困群众因为茶产业而受益。昭平县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茶农”的模式,带动茶农合作经营生态茶园1.6万亩,为当地农户提供了1万多个就业岗位,覆盖贫困群众3000多人。
贫困群众在采茶。贺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产业扶贫,因地制宜是关键。钟山县公安镇荷塘村发展旅游产业为村集体增收;八步区东融(供港)蔬菜产业核心示范区以基地建设为突破口,推行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积极对接粤港澳市场,打破农产品销售瓶颈,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
2016年以来,贺州市累计发放产业奖补资金6.07亿元、惠及贫困户22.3万户(次),县级“5+2”特色产业覆盖率从2016年的60%提升达到了目前的93.89%,覆盖了22万多户(次)贫困户;已脱贫的248个贫困村“3+1”特色产业覆盖率均达到了90%以上;全市281个贫困村均实现了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产业示范基地(园)覆盖,并培育了5名以上创业致富带头人。 (赖文艺、伍迁、侯衡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