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水電職院“大禹青年”實踐團深入融水縣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7月16至25日,廣西水電職院“大禹青年”實踐團深入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以“苗音‘普’亮,水潤‘鄉’興”為主題,在安陲鄉泗歐水電站、龍口村、新安村、暖坪村,以及夢嗚苗寨、毛潭村、新國村、蘆笙廣場等多地開展“推普助力鄉村振興”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團通過“推普+語言調查”實地調研、“推普+職業技能”培訓教育、“推普+青少年語言文化素養”能力提升、“推普+鄉村語言文化”宣傳推廣、“推普+數字語博”數字素養普及等多元模式,將普通話推廣與鄉村發展深度融合,為民族地區注入青春動能。
團隊成員正在和夢嗚苗寨居民做推普調研。張鳳超攝
推普+語言調查:摸清底數精准施策
實踐團注重以調研為基礎,通過入戶走訪、座談交流與問卷調查,深入安陲鄉、融水鎮等4個鄉鎮10余個村寨,開展語言使用情況摸排,累計回收有效調查問卷305份。調研發現村落以老年和幼年群體為主,村民日常以苗語、當地土話、桂柳話為主要溝通語言,老年群體普通話掌握程度較低、青少年則能流利使用,針對這一特點,團隊制定了差異化的推普方案,為后續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
推普+職業技能:技術落地產業增效
聚焦職業場景語言需求,創新推普模式,實現語言能力與職業技能雙提升。在泗歐水電站,團隊創新採用水工術語標准化培訓體系,通過BIM三維模型動態展示水庫大壩結構,搭配“模型講解+語音測評”雙軌模式,重點訓練“壩體防滲結構”“閘門啟閉流程”等術語規范表述。針對壩體防滲、閘門操作等模塊精准教學,實時糾正術語發音偏差,既提升術語規范性,更強化實操理解,為鄉村水利設施安全運維筑牢語言與技術基礎。在新安村,“直播助農組”成員先深入茶園學習採茶、制茶技藝,隨后運用標准普通話進行直播帶貨,有效助力茶葉銷售打通市場溝通壁壘﹔在龍口村羅漢果種植基地的實踐表明,普通話的普及顯著提升種植技術交流效率和市場信息傳遞速度,為特色農產品打開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這些實踐生動詮釋了推普對鄉村產業發展的助推作用。
推普+青少年語言文化素養:趣味互動激發潛力
針對青少年群體,實踐團精心設計系列寓教於樂的推普活動,提升其普通話能力與文化素養。在龍口村,“苗漢雙語推普文化牆”繪制活動別開生面,孩子們在志願者指導下,一邊學習苗漢雙語水利術語,一邊用彩繪手印共同完成“成長樹”創作,在藝術創作中潛移默化提升語言能力﹔在暖坪村,開設“推普趣味小課堂”,通過小故事、案例分析展現方言歧義問題,組織“雙語趣味挑戰賽”“繞口令接力”等游戲,不僅評選出“優秀小小推普員”,更讓語言學習充滿歡聲笑語﹔在新國村“村BA”現場,團隊巧妙設置“推普小展台”,將普通話日常用語印制在實用宣傳扇上,配合“繞口令接力”互動游戲,讓青少年在觀賽間隙輕鬆掌握標准發音。
團隊成員制作作品成果展示。張鳳超攝
推普+鄉村語言文化:文化交融文明共筑
實踐團將推普融入文化場景,助力民族文化傳承與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在夢嗚苗寨,成員參與芒篙文化、對山歌、蠟染扎染等民俗活動,用普通話與村民互動,搭建文化溝通橋梁﹔在苗族織錦傳習體驗館、苗歌協會,跟隨傳承人學習織錦、銅鼓制作、苗繡及苗歌唱法,通過雙語教學幫助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提升普通話表達能力,為非遺傳承奠定語言基礎﹔在融水縣蘆笙廣場,團隊以“分組教學、精准對接”模式開展推廣活動,通過核心詞匯示范、紅歌共唱等形式吸引百余群眾參與,切實提升群眾語言溝通能力。
推普+數字語博:科技賦能拓寬渠道
實踐團借助數字技術創新推普模式,為鄉村振興注入科技動能。在暖坪村,開展“推普+數字語博”“紅色文化VR體驗”“無人機虛擬飛行”等活動,讓小朋友在科技互動中感受普通話魅力﹔新安村和新國村的直播活動則開辟了線上推普新陣地,通過數字平台將苗鄉特色產業和文化活動推向更廣闊的市場,幫助村民用普通話架起與外界溝通的橋梁,實現特色資源的價值轉化。
“大禹青年”實踐團合影。張鳳超攝
此次實踐活動中,“大禹青年”實踐團通過創新多元推普模式,將普通話打造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金鑰匙”。從水利技術培訓到特色產業推廣,從文化傳承到數字賦能,普通話的普及為文化交流架起一座橋梁。隨著推普工作的深入開展,青春力量正持續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推動民族地區在發展路上行穩致遠。(龐海瑜、張鳳超、鄧小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