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飲水工程困境:解“渴”更需解“管”

“自2015年起,每年1至5月枯水期,廣西河池市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三洞村弄恆屯村民生活用水不足,希望能夠解決當地群眾長期安全飲水問題……”今年4月中旬,網友蒙先生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上留言,迫切希望早日擺脫缺水困境。
作為典型的大石山區,大化縣石山面積佔總面積的90%以上,特殊的地貌導致地表持水性差。為此,在脫貧攻堅期間,當地政府在弄恆屯建設了2座容量為300立方米的集中供水水櫃(以下簡稱集中水櫃),並配套自來水管安裝入戶。然而,每逢枯水期村民依舊缺水,原因何在?記者深入大石山區展開調查。
大石山區深處的弄恆屯。人民網 梁章暉攝
旱季渴水,等下雨還是靠自己?
從縣城出發,記者乘車沿盤山公路顛簸前行,經過約2個半小時來到弄恆屯。
放眼弄恆屯,村民房前屋后大多建有圓柱形的小型水櫃。“這是我家自己建的水櫃,雨水通過水管引到水櫃,再從水櫃輸送到家裡,沒想過干淨不干淨,有水喝就不錯了。”村民蒙阿姨指著屋后的水櫃說。
村民自行修建用來儲水的水櫃。人民網 何寧攝
地處大石山區的弄恆屯,村內沒有河流也沒有井水,村民主要靠儲備山泉和收集雨水解決飲水問題,每年旱季吃水都成難題。
在這種情況下,村民的日常用水如何保障?“有雨水就喝雨水,雨水不夠就買水。”
掀開自建水櫃頂部的鐵皮,村民蒙大叔向記者展示家裡的日常用水儲備:“很久沒有通過自來水了,花400塊囤的一車水,也隻夠一家三口人用2個月。家中的洗衣機用不了,洗碗水要循環使用3次,夏天都不敢洗澡。”
據弄恆屯村民介紹,這是該屯用來取水的水源。人民網 何寧攝
為解決飲水難題,大化縣共花費49.24萬元,於2018年與2020年分別在三洞村弄恆屯修建了2座300立方米的集中水櫃,並配套自來水管入戶。但據村民反映,“每逢旱季就沒自來水”依舊是常態。
今年5月,記者走訪時發現,部分村民家中水龍頭打開后“滴水未出”,與水龍頭相接的水表也是“一動不動”。
航拍集中水櫃。人民網 梁章暉攝
集中水櫃的水源來自兩條盤山水管:一條通往弄恆屯弄蘭坳口處的季節性山泉水——雨季時會有山泉水從地表石縫中溢出,旱季時則會缺水﹔一條通過自來水工程管網連接山下25公裡外的紅水河,是旱季的重要補充水源。
記者爬上水櫃頂部,通過觀水口往裡看,發現內部水位不足20厘米。
連接紅水河河水的水管,水表刻度停留在2m³。人民網 雷琦竣攝
作為重要飲水補充的集中水櫃為何“空著”?帶著疑問,記者一行來到板升鄉三洞村黨群服務中心。
“季節性缺水是常態。”一名村干部解釋,弄恆屯地勢高,水櫃又建在山上,從紅水河抽水到水櫃需兩級增壓,“工程可能有設計缺陷,我們多次向上反映過。”
這一說法,記者從板升鄉人民政府得到部分印証。板升鄉人民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天氣干旱,紅水河水位下降導致水壓不夠,水未能抽上弄恆屯水櫃。該負責人同時強調,鄉裡安排了水利設施管理員定期巡查,“目前全鄉各飲水工程都能正常發揮作用。”
干涸的“最后一公裡”
作為已接入紅水河水網的區域,弄恆屯的缺水為何成了旱季常態?飲水工程是否在設計之初就存在問題?
資料顯示,2023年,大化縣水利部門投入120萬元實施板升鄉八好村供水工程(二期)。通過接通八好村供水工程管網,管道加壓將紅水河河水引入了三個行政村,其中就包括弄恆屯所在的三洞村。
當年工程竣工驗收時,試運行期間紅水河河水曾成功注滿弄恆屯水櫃。
大化縣水利建設站站長韋小玲介紹,工程已配套變頻加壓設備,只要主管網有水,加壓泵會自動啟動輸水。旱季缺水原因在於主管網水源不穩定,八好村主管網供水時長有限時,導致處於管網末端且地勢最高的弄恆屯缺水。
弄恆屯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連接著集中供水管道。人民網 雷琦竣攝
韋小玲表示,工程驗收后,持續供水依賴兩個前提:主管網水源穩定、落實預付費后用水管理。出於管理成本的需要,村民預存水費才能開通供水。但工程竣工驗收移交至今,弄恆屯都未推薦出合適的管水員。
“如果不是特別干旱的情況導致水源不穩定,弄恆屯也不存在抽不上水的問題,現在(主要因為)沒人願意交水費。”韋小玲說。
根據《廣西大石山區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專項規劃(2018-2020年)》的規定,跨村的集中供水工程需由受益村屯用水戶協會或基層水利管理單位落實專人管護。
“我們要求弄恆屯屯隊長管水,可年輕人外出打工,留下的老人連字都不識。”村干部坦言,“水費收繳很難。一噸水5元,可村民說‘水是天上掉的,憑啥交錢’。收不上來水費,不僅供水啟動不了,水管壞了也沒有資金維修。”
水該如何長流?
記者發現,弄恆屯“渴水”並非孤例。近年來,廣西多地網友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上反映缺水問題。經過記者回訪,部分地區存在與弄恆屯類似的“農村飲水工程建而不用”現象,“沒有人真管、沒有人會管,沒有人想管”等問題突出。“長流水”的閥門,該如何發力擰開?
“部分村民對繳納水費存在抵觸,水費收繳困難影響運維管理,會導致惡性循環。”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劉俊紅建議實行“梯度計價+精准補貼”,成立村級用水協會讓村民自主協商水價,同時推廣預付費系統,通過提升供水品質和維修效率增強繳費意願,形成“以水養水”的良性循環。
廣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汪晗則指出,長效管護機制缺失是核心短板,具體表現為責任主體模糊、資金保障不足、人員管理薄弱。他建議完善水源保護、水質檢測、巡檢維修等制度,設立專項管護基金,制定應急預案,並將農村供水納入政府考核,通過績效評估和問責倒逼管護落地,保障飲水工程真正惠及群眾而非流於形式。
弄恆屯集中水櫃矗立在烈日之下。人民網記者 覃心攝
6月,弄恆屯下了大雨后,村民在電話中告訴記者,集中水櫃接滿了水,家裡的水龍頭有水了,縣裡也派人來看了。但村民還存有疑惑:“明年旱季的時候,水龍頭還會有水嗎?”
對此,大化縣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視情況維修改造工程,落實農村供水“三個責任”和“三項制度”,延伸責任至鄉鎮、村屯,指導管水員做好巡查管護。板升鄉政府也計劃通過召開村民大會、制定村規民約、增設管水員等方式,強化節水意識和管護責任。
為避免類似問題,大化縣水利局將每年開展農村飲水工程專項排查,建立問題台賬動態清零。長期規劃上,將利用紅水河河水建設13處農村規模化供水工程,提級抽水后淨化入戶,配套智慧水務系統,實現飲水工程穩定供水。
規模化供水的規劃已在穩步推進,涓涓清水能否穩定地流淌進百姓的家門?人民網記者將持續跟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