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丨一片田,“五桶金”

清晨,灌滿水的田埂映襯著天光,74歲的潘應芳早早起床,開始了一天的忙碌。躬身施肥、除草、查看水勢,八畝梯田在他的精心打理下泛著生機。
種田的同時,亦是在“種風景”。
每當看見游客順著青石板路拾級而上,興致勃勃地拍照打卡,老人心裡也跟著樂開了花。
龍脊梯田的雲海景觀。人民網 雷琦竣攝
潘應芳所處的大寨村,位於廣西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梯田”核心區金坑片區。與如今梯田如畫、游人如織的景象不同,昔日“半邊鐵鍋半邊屋,半邊床板半邊窩”是當地村民生活的真實寫照,許多人外出謀生,梯田撂荒嚴重。
轉機始於2003年的一紙協議——大寨村與桂林龍脊旅游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龍脊公司”)達成合作,雙方共同開發梯田景區。
“我們隻管種好田,收入慢慢就會多起來。”潘應芳的話裡藏著一場重要的身份轉換——村民變“股東”。大寨村以梯田資源入股,村民按照規定種植水稻,龍脊公司則對景區進行統一運營管理,每年將部分收入返還村寨,給村民分紅。“從最初的保底2.5萬元到15萬元,再到按景區門票收入的7%進行分紅,我們逐步摸索更合理的機制,以調動大家種田、護田的積極性。”大寨村黨支部原書記潘保玉親歷了這一變化。
開展荒山造林、推進水源涵養、統一規劃種植……撂荒的梯田又“熱鬧”了起來。大寨村的賬本上多了一筆可分配的“分紅款”:70%按種田面積分配,12%按戶分配,12%按人口分配,3%補償修建公路時山林受損的村民,3%用於村集體公益事業支出。漸漸地,“梯田就是自家的‘金飯碗’”成為村民們的共識。
梯田狹長細窄,村民沿用耦耕方式開展農耕勞作。潘志祥攝
為了鼓勵村民定期對田埂進行修復加固,維持梯田獨特的規模美、線條美和節律美,龍脊公司每年再給予梯田維護補助1000元/畝、稻谷推遲收割補助600元/畝。
收益保障有了,但家庭人口少,梯田誰來種?“就像出租一樣,人手不夠請鄰居來幫種,或者流轉給企業收取租金。”潘保玉道出破解之法,靈活的“代管”“托管”模式,既能防止田地拋荒,又能拓寬增收途徑。
與此同時,村裡還成立了勞務合作社,教村民學技術、練本領,並與承包梯田的企業“約法三章”,優先聘請本地村民務工或者種植旅游農產品,讓村民當起家門口的“上班族”。
“梯田搞好了,游客自然會來,旅游資源才不會成為無源之水。”潘保玉對此深有感觸。隨著游客量持續增長,村民們紛紛解鎖“梯田+”的多元發展路徑:興建民宿、開辦農家樂、銷售土特產……日子越過越紅火。返鄉創業青年潘德雄告訴記者:“旺季時民宿常常客滿,一年下來能有三四十萬的收入。”如今,全村已發展近240家民宿,成為當地群眾致富的重要支柱產業。
大寨村的傳統木樓改造升級為精品民宿。人民網 梁章暉攝
憑風光攬客,以文化“圈粉”,大寨村將目光投向謀劃“長紅”之路。
“‘晒衣節’是傳播紅瑤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潘保玉介紹,每年農歷六月六“晒衣節”,“紅衣晒紅半邊天”的壯觀景象及梯田游行、田中摸魚等特色活動,吸引大批游客慕名而來,其規模和影響與日俱增。從晒衣走向“晒”文化,大寨村還深度挖掘紅瑤長發、織布技藝、婚禮習俗等活態資源,打造文旅增收“爆點”。
“晒衣節”是紅瑤重要的傳統節日。人民網 梁章暉攝
“梯田入股有股金、梯田維護有獎金、梯田流轉有租金、梯田務工得薪金、梯田旅游掙現金”,“一田生五金”的模式在此生根發芽,大寨村不僅讓梯田“顏值”變“產值”,還輻射帶動周邊8個民族村寨形成聯合發展體。2022年,大寨村入選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最佳旅游鄉村”。2024年,龍脊梯田景區全年接待游客115.7萬人次,營收7389萬元。
今年1月,龍脊梯田景區的9個村寨喜提高達1278.6萬元的豐厚“年終獎”。其中,大寨村實現旅游分紅693.6萬元,潘應芳家獲得4.8萬元,是得到分紅最多的一戶。談及連續22年分紅,大寨村黨支部書記余瓊通滿是感慨:“從2003年2.5萬元、2009年15.6萬元、2013年突破百萬元,再到如今每年幾百萬分紅……這些跳動的數字,見証著村子從‘靠天吃飯’到‘旅游致富’的精彩蝶變,村民腰包鼓了,幸福感更高了!”
千重稻浪繪新卷,“一田生五金”踏上升級路。
當前,加快推進龍脊梯田景區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是桂林市實施“文旅煥新”行動的重點之一。“景區已打造智慧購票系統、推出特色研學項目、完善觀光車道設施,同時積極開發二次消費產品。”龍脊公司副總經理胡興任表示,未來將借勢龍脊梯田這一熱門IP引流,再引導游客向其他鄉鎮分流,以點帶面推動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
秋天的龍脊梯田,猶如大地流金,美不勝收。大寨村村民委員會供圖
層層疊疊的梯田之上,無數如潘應芳般的耕耘者,繼續以日復一日的勞作勾勒幸福圖景。當晨曦掠過大地,梯田的輪廓愈發清晰,那是一個村寨與一片田共同成長的剪影,也是廣西鄉村振興浪潮中一朵奔涌的浪花。(韋歡、梁章暉、朱曉玲、覃心、雷琦竣、何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