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人民日報看壯鄉

白頭葉猴給人類的一封信

李縱 張雷
2023年05月16日09:0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3年05月16日第08版截圖

  白頭葉猴幼仔。吳世軍攝

  白頭葉猴。梁霽鵬攝

  廣西崇左白頭葉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板利片區,人們為白頭葉猴搭建起生態廊道,方便其遷徙交流。吳世軍攝

  尊敬的人類朋友:

  您好!

  當您看到這封信的時候,我正和小伙伴們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的一座石山上,依偎在一起,悠閑自在地品嘗著構樹葉。在這片廣袤險峻的石山地帶、叢林之間,我們現在一點也不擔心被外界叨擾,可以盡情地嬉戲玩耍。

  這裡是我們的家——廣西崇左白頭葉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沒錯,我就是白頭葉猴,中國著名動物學家譚邦杰於20世紀50年代發現並命名了我們,是第一種由中國人命名的靈長類動物,也是國家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度瀕危物種。

  你一定好奇,我明明正值壯年,為啥頭發卻已經白了?據大部分專家研究認為,這是進化的結果。我們祖先的毛發都是金黃色的,后來,我們成年后的毛色逐漸變成了黑白兩色,這樣一來,我們就能更好地隱蔽在喀斯特石山的環境中。說到底,都是為了生存嘛。

  當然,我幼年的時候,毛發還是金黃色的。大約3個月后,我的臉和耳朵變黑,金黃色的毛發慢慢變成灰黃色。1歲的時候,灰黃色毛發褪去,黑毛慢慢長出。等到4歲,我就要跟長大的兄弟們一起離開猴群,去別處爭奪猴王寶座,組建自己的家庭了。

  我們是“素食愛好者”,愛吃樹葉、樹芽及花卉果實。我們雖然不暴飲暴食,但十分“挑食”,每天要吃30多種樹葉呢。我們一年四季都過著規律的生活,習慣了早出晚歸,白天在離家不遠的樹上和石頭上玩耍吃東西,中午時分,我們有的小伙伴回洞裡休息,有的閉著眼睛坐在樹上。大家常常垂著長長的尾巴,一起攀爬在懸崖峭壁上,從不擔心會掉下去。到了晚上,我們回到懸崖峭壁上的“家”,住在山洞裡。

  因為可愛,大家都樂意叫我們“喀斯特精靈”。聽長輩們講,我們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300多萬年。

  曾經,我們的祖先生活得無憂無慮,后來,這一切慢慢發生了改變,隨著人類活動的增加,我們的生存開始受到威脅。這裡曾經並不為人所知,后來,山下的農民靠山吃山,為了生存上山砍伐樹木做柴火,我們可吃的樹葉、漿果越來越少。再后來,山下的採石場也在步步逼近我們的家,甚至還有一些偷獵者不時上山獵捕我們,直接威脅著我們的生命……

  受諸多因素影響,20世紀80年代初,我們這一大家庭的數量一度銳減至300多隻。

  正當我們在生死存亡的邊緣徘徊之時,許多人類朋友站了出來,重視保護我們的人多了起來,也紛紛行動了起來。1980年,廣西成立了崇左縣珍貴動物保護站,1981年又成立了扶綏縣珍貴動物保護站,1982年定級為自治區級保護區,2005年成立廣西崇左白頭葉猴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2012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廣西崇左白頭葉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挂牌成立了,也就是我們現在住的家。

  由於我們生活的地域狹窄,數量稀少,又主要出沒在深山之中,所以,很少人熟知我們。為了提升大家對我們的保護意識,保護區與周邊林場等單位合作共建,以我們和棲息的喀斯特石山為主體元素,利用智能技術、彩繪涂鴉等方式,建設起展館、亭子、科普長廊、科普宣教室等一批科普設施,沒想到,我們的“衣、食、住、行”都成了大家喜歡、關注的焦點。

  我們生活的廣西,也是壯族的聚居地,這個民族的文化底蘊深厚,我們很喜歡、很羨慕。保護區利用壯族“三月三”“豐收節”等民俗節日,組織周邊開展生態舞蹈晚會等活動,甚至還有活動直接用我們的名字來命名——“白頭葉猴杯”山歌對唱,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把保護我們的知識融入到歌曲、舞蹈中,讓大家認識到我們的寶貴,更多地了解我們、更好地保護我們。

  我們很高興,有了越來越多的人類朋友﹔我們也很自豪,有一種成了“小明星”的感覺。

  隨著大家庭成員的增加,我們原來的棲息地就略顯擁擠了,我們之間都有點無法正常交流活動了。我們生活的地方有一處叫板利片區,在那裡,如果我們想要尋找新的棲息地或是尋找進入新猴群的機會,都要跨過一條公路,才能去到對面的另一座山。您可能已經想到了,這條322國道穿境而過,將板利片區一分為二,阻礙了我們幾個猴群的往來。而且,這條國道的限速是每小時80公裡,來往車輛車速很快,我們過馬路時,稍不注意就會被撞傷。

  2021年10月下旬,當地一名村民在回村路途中,發現我們的一隻成年小伙伴被撞暈倒在這條國道上。他立馬通知了保護區,管護人員第一時間趕到事發地點,及時聯系崇左市野生動物保護站和自治區陸生野生動物救護研究與疫源疫病監測中心,同時進行傷口消毒、止血等現場處置。很快,救護車輛到達,將受傷的小伙伴接走救治去了。

  后來,保護區為了幫助我們穿過國道,開始建設生態廊道,避免遭遇車禍。為了幫助我們認路,他們在廊道上和周邊種植九裡香、蘋婆、木棉、構樹等我們愛吃的樹種。生態廊道附近還建有飲水點3處、巡護監測步道1條、觀測亭1座以及監控點5個等設施。人工巡護和遠程視頻監測相結合,可以全天候監測廊道附近我們的穿越情況,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們一個人過馬路了。

  除了板利片區外,岜盆片區也建有一條生態廊道。在那裡的九重山上,有500多隻我們的小伙伴,而另一側的大霧山上很少有我們的小伙伴。為了擴大我們的活動范圍,保護區在岜盆片區的九重山和大霧山之間建設了生態廊道,寬約50米,長約1400米,形成一條跨越農田的森林廊道,將兩片山區連接起來。這樣一來,我們的棲息地擴大了,食物來源也越來越豐富了。

  這兩年,保護區建成覆蓋面積約5平方公裡的遠程視頻監控系統,並結合人工巡護、紅外相機、無人機等,構建點面結合的動態監測網絡,繪制我們的分布圖,建立我們的動態變化檔案。有了這些先進的“黑科技”,我們更有安全感了!

  在保護區工作人員和科研工作者的悉心守護和照料下,經過一代代的繁衍生息,我們的種群數量從最初的300多隻,增加到現今的1400多隻。

  我們真誠地希望和人類成為永遠的好朋友,世世代代和諧共生、友好相處。我們滿懷期待,未來還能有更多的生物種群不斷恢復,大家共同生活在一片藍天之下,共享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

  最后,我們熱忱地歡迎您,有時間來廣西崇左實地走一走,看一看,親眼見証我們這些“喀斯特精靈”的別樣魅力!

  祝大家幸福安康。

白頭葉猴

2023年春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3年05月16日第08版)

(責編:龐冠華、陳露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