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脆虎杖,兒時的山野美味

在資源人的記憶中,童年的歡樂在於上山下河,穿梭於花草林木間,與小鳥魚兒為伍,以瓜果野菜為食,悠哉樂哉。
“我們沿著河走,今天要找的‘酸巴杆’就是長在山溝邊、小河邊。”資源縣資源鎮石溪頭村的蔣榮珍背上竹編背簍,拿上鐮刀就招呼著大家出發。沿著小河一路向前,經過田間的蜿蜒小路,滿眼新綠,河水清澈,不時有鳥兒飛過,頓時感受到了大自然盎然的生趣。
虎杖隻有這個季節才有,是純野生的植物,山裡人經過長期摸索,才將它變為“美味”
“這個就是虎杖,用我們的土話講就是‘酸巴杆’,剝了皮就可以直接吃,我們小時候都當零食,酸酸脆脆的,很好吃。”蔣榮珍在河岸邊摘下一根虎杖介紹說。
外形似筍,莖直如杆,莖上有紅色斑點像虎皮斑紋,你瞧見它,便能理解為何名為虎杖。《本草綱目》中記載:“虎杖,杖言其莖,虎言其斑也。”虎杖可以藥食兩用,嫩莖和嫩葉是綠色蔬菜,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氨基酸及礦物質﹔以根及莖入藥,具有清熱利濕、活血鎮痛、止咳化痰的功效。
新鮮的虎杖汁水很充足,剝去它的虎皮外衣,掰開一小節,“砰”的一聲,聲音清脆、汁水輕濺,放入口中頃刻間酸味便能直擊靈魂。待酸味褪去,慢慢地滲出絲絲清甜,口舌生津。要是第一次與它過招,你可能會眉頭緊皺,“嘶——”的一聲直嘆,酸爽極了!
虎杖的外皮需要剝掉,烹調時還需進行焯水
“摘上面嫩的就行,沒那麼酸。”蔣榮珍利落地採摘著,還不忘提醒大家。不多時,背簍便裝滿大半,收獲頗豐。回到家中,蔣榮珍便將虎杖放入簸箕中,撕去表皮,清洗干淨后放入清水中浸泡,可以把酸味泡淡些。
炒制之前需將臘肉切片
“‘酸巴杆’拿來涼拌、炒肉、燉湯都可以。今天就用它炒個臘肉,酸酸的,開胃。”蔣榮珍從炕上取下臘肉,清洗干淨后切成片,晶瑩透亮,然后切上少許干紅辣椒,以蒜苗佐之,便可生火下鍋。
山裡人的下飯“神器”虎杖炒臘肉
高端的食材往往隻需要最朴素的烹飪方式。一小勺豬油下鍋,油熱后將臘肉放入鍋中,炒至滋滋冒油后放入虎杖,虎杖變色即可下辣椒、蒜苗,再以少許鹽、生抽調味。整個過程不過四五分鐘,芳香四溢,讓人忍不住咽口水。虎杖質嫩酸爽,臘肉醇香可口,兩者經過爐火的加熱完美融合,嘗之鮮香開胃、唇齒留香。
“‘酸巴杆’還可以做成笛子吹出聲音呢……”蔣榮珍回憶起童年的時光,如數家珍。一道簡單的鄉間美食,沁入記憶的味道,幸福、溫暖、快樂或是遺憾,都令人難忘。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時光仿佛未曾走遠。(舒文藝 莫京霖)
來源:資源縣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