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人民日報看壯鄉

“鄉村振興是我們共同的夢想”

——記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縣江門村黨總支書記楊寧

本報記者 祝佳祺
2023年05月11日08:4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3年5月11日第5版頁面截圖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3年5月11日第5版頁面截圖

圖①:楊寧(右)在江門村村史館建設現場。

圖②:江門村在建的村史館。

圖③:江門村航拍圖。

圖④:江門村黨群服務中心。

本文照片均為嚴立政攝

從2010年擔任江門村大學生村官至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安陲鄉江門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楊寧堅守了13載,曾獲得“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中國青年五四獎章”“2022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等榮譽。

在楊寧的辦公室一角,永遠放著一雙解放鞋和雨靴,就像剛工作時一樣,她隨時准備下田入戶。從發動村民發展種植到發展電商和旅游,這個85后女娃書記敢闖敢試,誓要帶著鄉親蹚出一條富裕路。

她是飛回山鄉的“金鳳凰”,是同事眼裡雷厲風行的主心骨,是村民眼中值得信賴的“傻姑娘”。楊寧用心體察山鄉群眾的苦樂酸甜,她說“鄉親們的淳朴善良給了我很多感動和力量,和鄉親一道為鄉村振興、共同富裕奮斗就是我最大的心願。”

建設現場回蕩著陣陣歡笑聲

從融水縣城驅車一個半小時,便來到了位於平均海拔約400米的安陲鄉江門村。記者見到楊寧時,她穿著藏青色的棉襖,扎著馬尾辮,一如既往地干練,忙活了一早上,幾塊早餐面包還含在嘴裡,來不及細嚼。

“村裡在建村史館,門窗怎麼裝,預算怎麼做,我們得開會討論一下。”一場村務會議很快在村辦公樓二樓召開。“一扇門包料包送包工450元,大伙看行不行。”會議現場討論熱烈。為了更好地商討相關事項,會后楊書記帶上駐村工作隊員和村委工作人員一行9人前往在建的村史館。

“前幾天鄉裡正好有人評上非遺傳承人,往后我們村史館也可以借力開展非遺教學。”“到時候我們研學基地也搞起來了。”楊寧用家鄉話和工作人員描繪著江門村的發展藍圖,木樓裡回蕩著工作人員陣陣歡笑聲。

行至大門處,眼尖的楊寧很快發現了施工的不足,“師傅,這個橫梁不能是拼接的,門檻處處理得有點粗糙。”經過一番商討,施工方同意按要求整改。

“村裡千頭萬緒的事很多,楊書記常常都要一一過問,她雷厲風行,干事創業很有拼勁。”一同隨行的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員張柳容說,他是廣西汽車集團派駐江門村第一書記,今年已經是他在江門村工作的第五年。

村委會對面的山上機器隆隆轟鳴,楊寧指著在建廠房告訴記者,江門村環境優越,水質優良,這裡將要建設山泉水廠、臘肉加工廠。在廣西汽車集團的幫助下,這裡還將建設汽車零配件工廠,未來將創造更多就業崗位。

考察一圈回到辦公室才剛坐下,信息員張海慧拿來了一袋包括“桂黛玉”等品種在內的西瓜籽,“這是今年廣西農科院送來試種的新品種。”楊寧拆開包裝仔細查看,囑咐張海慧給每家每戶分發到位。

在過去的幾年中,江門村利用本土優勢積極發展泉水西瓜的種植,拓寬農戶銷路,創建了“苗阿嫂”泉水西瓜品牌,通過直播帶貨等方式保障了農戶的收入。在過去一年,“苗阿嫂”泉水西瓜就銷售了10萬斤,其中通過消費扶貧模式在廣西汽車集團銷售了近一半。

“苗阿嫂”的品牌負責人正是今年40歲的苗家阿嫂張海慧。“剛來時連電腦都不會用,楊書記就鼓勵我,手把手教我,現在村裡很多表格都是我做的。”張海慧曾是地道的農婦,如今已經成為村裡許多事項的負責人。面對記者,她談吐流暢,思路清晰,“‘苗阿嫂’西瓜的品牌工作是我在做,還直播過幾次。楊書記是我們村的主心骨,她有股不服輸的勁兒,跟我們說的最多的話是‘辦法總比困難多’,這對我們影響很大。”

江門村要求一周七天都要有人在崗,確保群眾能隨時找到工作人員,工作強度不可謂不大。

“我們村的工作人員工資並不比其他地方高,但這麼些年從沒有人抱怨或打退堂鼓,大家的勁都往一處使,有事情大家分著干,人才隊伍建設關系著發展的根本。”楊寧告訴記者,她也在培養著后備干部,如今村裡也有了2位90后大學生工作人員,其中一位甚至是00后,“鄉村振興是鄉親們共同的夢想!村裡現在有新氣象,越來越多年輕人入黨,我們要優中選優,讓基層人才隊伍更優更強。”

“每年都要穿壞一雙解放鞋”

半天的工夫,楊寧接待了考察訪問團,開了村務會議,電話協調了數項工作,才剛在椅子上坐下,剛從田地回來的阿嫂杜翠蓮打著赤腳就走到了楊寧辦公桌前。“楊書記,我有個水管的事情能不能同你說。”阿嫂熟絡地說道。楊寧笑著迎上傾聽,並解答了阿嫂的困惑。像這樣的突然造訪已經是常態,盡管村裡的分口工作辦公室就在隔壁,但村民們還是習慣找楊寧。

鄉村振興之路,並非一帆風順。楊寧也曾彷徨迷茫。楊寧的同鄉告訴記者,“楊書記打小就是‘學霸’。”從12歲起外出求學,楊寧一直是他人口中“別人家的孩子”。作為當時江門村裡為數不多的大學生,楊寧有著令人艷羨的大好前程,人們都說“山窩窩裡飛出個金鳳凰”。

然而2010年,由於和從小養育自己的奶奶感情十分深厚,楊寧義無反顧選擇了返鄉做一名村官。飛出去的金鳳凰又飛回來了,“村裡工作能有啥出息呢?”人們感到意外之余也議論紛紛,連楊寧自己也覺得有些“不好意思”。

“工作幾年再爭取考公務員吧。”帶著這樣的念想,楊寧開始了在江門村的工作。

奶奶給了楊寧三件東西——解放鞋、手電筒和水壺。“妹仔要好好工作。爬到哪個山頭就唱哪個歌,不要驕傲不要急。”奶奶淳朴的叮囑就像一顆種子在楊寧心中發了芽。

第一次下鄉到田間地頭,實在的楊寧擼起褲管就幫村民干活。眼尖的村民一眼就看到了這個村官腳上的解放鞋。“這個女娃不一樣。”村民笑道,眼瞧著楊寧多了幾分親切感。

“剛來的時候,村部什麼都沒有,開會的時候大家都拿著小板凳靠牆坐,下雨的時候還漏雨。”如今的村部設備齊全,桌椅嶄新,楊寧環視四周感慨地說,“回到家鄉才發現,自己多年求學在外,對家鄉的了解少之又少。”

穿著解放鞋入戶下田,融入群眾,傾聽群眾,楊寧的心態也逐漸發生了變化。

“我看到許多農民沒有鞋穿,光著腳到處走﹔條件困難的阿婆帶著幾個孩子,舍不得吃一碗兩塊錢的粉﹔有個婦女很貧困,卻總想著有余力就要幫幫其他人﹔我幫一個大娘填寫申請低保的表格,她得到低保以后鄭重地送給我一個放皺巴了的橘子……”說起村民們的故事,楊寧幾度落淚哽咽,村民的喜樂哀愁她都看在眼裡。

“每個村民的照片我都存著,村民會記住你的每一分好,是鄉親們的淳朴善良給了我很多感動和力量。”多少次遙望著辦公室窗外的青山,楊寧不斷堅定著干事創業的決心。“那時候總覺得工作不飽和,自己還能做點什麼,作為大學生,我也堅信沒有自己做不成的事。”

從發動村民發展種植到發展電商和旅游,江門村的貧困發生率由2018年初的2.52%,降到2020年底的順利清零,村集體年收入從2017年不到5000元增長到2022年的26.35萬元,集體經濟收入來源多點開花。

“公益事業計劃”“文體活動年度計劃”“聯系群眾活動計劃”“黨建工作計劃”“產業發展規劃”……在楊寧辦公室,牆壁上密密麻麻張貼著2023年江門村的各類工作計劃,包括脫貧戶在內的三類監測對象名單也被張貼在了顯眼處。楊寧告訴記者,“這些監測戶我們每個月都要入戶走訪聯系,平時也要常去田間地頭走走,關心生產也要關心村民生活。”如今,楊寧辦公室一角仍然放著解放鞋和雨鞋,為隨時下鄉入戶做准備。“每年都要穿壞一雙解放鞋。”楊寧笑著說。

“讓村裡人人有股份,家家有分紅”

“過去我家種的西瓜隻夠自己吃,現在有好的銷路我們擴大了種植規模,每年光西瓜這塊就有至少5000元的收入。”張海慧跟記者算了筆賬。

張海慧的故事是江門村許多村民故事的縮影。“過去大家都覺得夠吃就行,要發動村民種10畝都很難,現在村民自己聯合自發要種120畝百香果,完全是干事創業的勁頭。”楊寧笑著說,就在記者採訪前三天,還有村民代表主動拿著黃金百香果的樹苗找到楊寧,詢問是否適合大規模種植,村裡是否能幫買新苗。為了配合村民生產需要,村裡組織了百香果種植技術培訓。

村民創業意識的提高,離不開帶頭人楊寧的敢闖敢試。

故事回到10余年前,剛工作的楊寧憋著一股勁兒要帶動村民脫貧致富。從發動村民種植竹子到辣椒到葛根,楊寧熱情洋溢,村民們也積極響應。但很快,問題來了,由於江門村耕地面積小,山地較寒冷,導致許多農作物收成並不理想。一次考察期間,楊寧發現村民家種植的紫色糯米頗具本地特色,市價是普通糯米的兩倍多。

正當楊寧准備發動村民大規模種植紫色糯米時,村民卻疑慮重重。“多年前,我沒見過楊書記,但聽其他人說她帶頭種啥啥不成。”張海慧笑著回憶道。

“要解決村民的后顧之憂就要能為他們兜底,不光是金錢方面的兜底,也要有感情上的兜底,讓村民踏實心安。”2017年,為了打消村民的顧慮,楊寧四處貸款。很快,資金解決了,有村民帶頭響應楊寧的號召,紫色糯米種起來了。

為了拓寬增收渠道,村裡還發展起了“苗阿嫂”西瓜種植,野生菌種植、良種杉木育苗,發展起直播帶貨。江門村摸索出了“合作社+農戶”“村委會+農戶”的模式,利用合作社的平台優勢幫助村民解決種苗資源、銷售渠道等問題,進一步解決村民的后顧之憂。

利用國家財政資金,江門村還建起了旅游接待樓,發展集餐飲住宿、野生菌種植體驗項目為一體的旅游業,旅游發展產業初見成效。

“現在我們很相信她,這個人沒有私心。”張海慧說。

如今的楊寧盡管在縣城已有住房,但為了方便工作還是常年居住在村部,她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江門村的發展上,“我覺得江門村就是我的家,在這裡很心安,常常出門出差都放不下江門村。”

楊寧所言非虛。今年3月,楊寧赴京參加感動中國頒獎儀式時,偶遇了福建農林大學教授林佔熺,楊寧當即抓住機會向林教授請教起專業問題。

“我們一直想發展畜牧業,但飼料就是個大問題,我問了林教授有沒有好的辦法,他告訴我說菌草成本低,適合我們這邊種植。”回到廣西,楊寧剛一結束手頭的工作,就撥通了林教授推薦的基地負責人電話,溝通了試種事宜。很快,基地便大力支持表示將提供免費菌草種子試種。

“今后我們還打算利用山村水源的優勢做山泉水廠,讓村裡人人有股份,家家有分紅。”楊寧指著對面山上在建的場地信心滿滿,“將來我們還要充分挖掘本地資源,發展研學旅游,調動村民積極性美化家園,做到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鄉村振興是我們共同的夢想!”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3年5月11日第5版)

(責編:陳麗冰、李敏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