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左:奮力譜寫南疆國門城市新時代鄉村振興新篇章

近日,廣西崇左市天等縣“三站四會五家”易地搬遷創新治理模式的經驗做法被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作為第四批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面向全國進行推介。這是崇左市立足自身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打造鄉村振興樣板發展模式,全面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發展的一個縮影。
作為鄉村振興工作牽頭部門,崇左市鄉村振興局始終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聚焦“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目標,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底線任務來抓,常態化做好防止返貧動態監測,持續鞏固教育、醫療、住房保障和飲水安全成果,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同時,切實抓牢產業發展和穩崗就業,抓好典型培育和示范創建,深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完善鄉村治理體系,全面推廣積分制、清單制、數字化等經驗做法,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打造出一批鄉村振興崇左樣板案例,推動全市鄉村振興工作向縱深發展,取得實效,不斷增強廣大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立足“快”“實” 守住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2022年,崇左市緊緊把牢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兩個環節”,探索實現風險預警即時性、干預措施有效性。
一是立足“快”字,確保風險預警即時性。統籌推進行業部門防貧監測信息共享,依托廣西防貧監測信息平台,圍繞“兩不愁三保障”設置醫療費用支出較大、交通意外事故、產業失敗等11項重點監測指標,實時篩查風險戶,通過監測信息平台向縣鄉村發出預警,做到部門聯動預警“快”。對疑似風險戶,鄉鎮、村在5個工作日內採取措施快速響應,按照“入戶核實、財產檢索、行政村評議、鄉鎮復核公示、縣級審定”程序進行認定,實現應納快納,做到監測納入認定“快”。該市納入監測對象5660戶1.88萬人,已消除風險戶3837戶1.32萬人。
二是立足“實”字,確保干預措施有效性。以鄉鎮包村干部、駐村工作隊員、村“兩委”干部為主,按照一對一原則安排監測對象幫扶責任人,確保幫扶責任人快速到位、及時制定措施、實施幫扶,做到幫扶責任人安排“實”。目前,該市5660戶監測對象全部落實幫扶干部。實施“駐村工作隊+幫扶聯系人+部門聯動”工作機制,每月定期入戶了解掌握幫扶對象政策落實情況,及時幫助解決困難和問題。運用防貧基金兜底、社會幫扶、公益性崗位開發等方式,幫助群眾解決困難、渡過難關,防止風險等級提升,做到幫扶工作“實”。
聚焦鄉村治理 深化粵桂協作幫扶激發內生動力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和重要保障。近年來,崇左市高度重視鄉村治理工作,不斷深化粵桂協作幫扶在項目建設、人才培養、產業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激發群眾干實事、謀發展的內生動力。
一是創新推行民辦公助村民自建鄉建模式。堅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農民參與,創新推行“三會四自兩公開”鄉建模式,投入廣東財政幫扶資金855萬元,組織引導群眾義務投工投勞1.05萬個工日,以民辦公助、村民自建、以獎代補、先建后補等方式實施村級微小型建設項目22個,極大提升了村民參與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的積極性,建立政府支持引導,國家、農戶、社會多元化投入和項目建設管理機制,助推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鄉村發展。
二是推廣運用鄉村治理積分制。聯合騰訊公司、深圳市經理進修學院舉辦“耕耘者振興計劃”崇左市鄉村治理骨干專題培訓班,為4個結對縣培養鄉村治理骨干120名。按照“五個一”標准,並探索數字化管理模式,推行鄉村振興文明實踐積分卡制度,調動群眾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促進移風易俗、環境整治、鄉風文明等工作落實落細,助推鄉村振興。年內,4個結對縣350個行政村推行鄉村治理積分制,積分制覆蓋率達到55%。
三是打造一批鄉村振興示范典型。投入廣東財政幫扶資金1903.56萬元,打造大新縣堪圩鄉明仕村、天等縣龍茗鎮橋皮村、寧明縣明江鎮洞廊村、龍州金龍鎮雙蒙村等粵桂協作鄉村振興示范村9個,重點發展一批鄉村特色產業,改善一批鄉村基礎設施,提升一批鄉村公共服務,塑造一批鄉村建設樣板,開展一批數字鄉村建設試點,示范引領鄉村振興。
崇左市鄉村振興局黨組書記、局長王雪寧表示,該局將滿懷豪情、勇於擔當作為,繼續狠抓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深化“防返貧 守底線”專項行動,確保幫扶政策落地見效。與此同時,還將繼續做好“江門所能”與“崇左所需”緊密結合,全力推進“組團式”幫扶、鎮鎮結對、村村結對、村企結對和醫療、學校結對幫扶行動,全方位、立體式推進幫扶協作工作,全力打造粵桂協作新局面,奮力推動崇左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黎日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