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人民日報看壯鄉

田園風光成好招牌,秀美鄉村變“聚寶盆”——

“菜園”“果園”裡的好光景

楊俊峰
2023年01月31日08:3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3年1月31日第5版頁面截圖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觀光農業,是以農業自然資源為基礎,以農業文化和農村生活文化為核心,通過規劃、設計與施工,吸引游客前來觀賞、品嘗、購物、習作、體驗、休閑、度假的一種新型農業與旅游業相結合的生產經營形態。

  目前,中國各地正積極發展觀光農業。從東北平原到嶺南大地,從魚米之鄉到塞上江南,觀光農業正在催生鄉村“美麗經濟”,廣袤大地的生態更美、環境更靚﹔越來越多的田園風光變成好招牌、秀美鄉村化身“聚寶盆”,“菜園”“果園”裡呈現一派好光景。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也在暢游鄉村田園牧歌的風景中找到了心中的那份“鄉愁”。

  “‘年年有魚’才能‘年年有余’”

  “捕魚咯!”魚把頭號子聲傳來,千米巨網應聲收起,不一會兒,冰面上堆起一座座“魚山”,這是查干湖冬捕的奇觀。

  選址、鑿冰、布網,馬拉絞盤……綿延千米的巨網,在漁獵人的合力協作下破冰而出,“萬尾鮮魚冰上勁舞”的景觀驚艷眾人。

  位於吉林省鬆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境內的查干湖是中國知名淡水湖之一。這裡漁產資源豐富,迄今保留著北方少數民族最原始的捕魚方式。近年來,查干湖大力發展觀光農業,讓冬捕成為當地旅游的金名片,吸引游客前來觀賞。

  每年整個查干湖“冬捕季”持續約2個月,2022年冬捕的目標是300萬斤左右,預計接待游客10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7.9億元。魚肥了,人富了,“年年有魚”“年年有余”。

  上世紀70年代,查干湖上游斷流,幾近干涸。由於當時漁民缺乏保護意識,捕魚作業用的都是密密的小眼網,湖中魚群數量逐年減少,漁業難以為繼。

  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后,當地下決心改善生態環境,讓查干湖重現綠水青山。政府在查干湖附近不僅設立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還在保護區內種植荷花、蒲草、蘆葦,並在周邊退耕后實施還林、還草、還濕。

  “經過多年努力,查干湖的水漸漸清了,周邊環境也越來越好。”查干湖旅游經濟開發區宣傳中心主要負責人說,“這也給我們發展觀光農業打下了基礎。”

  為了實現保護生態和發展生態旅游相得益彰,當地一方面打造冰雪文化牌,推廣一批“觀冬捕、品魚宴、享民俗”冰雪旅游主題產品,進一步促進旅游消費。另一方面探索冰雪文創牌,推進具有地域特色、冰雪特色文化創意產品和旅游商品的研發生產推廣,把冷資源變成熱經濟。

  查干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主要負責人說:“這兩年我們的漁民把細眼小網改成寬眼大網,抓到小魚就放回湖裡,配合科學計劃投苗,進行可持續養殖,實現‘年年有魚’。”

  “‘年年有魚’才能‘年年有余’!現在,查干湖不單靠賣魚賺錢了。我們正不斷探索打造生態旅游新模式,豐富旅游產品供給,為游客帶來更多不同體驗。”查干湖旅游經濟開發區宣傳中心主要負責人說。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發展觀光農業,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的成就也令人驚喜。

  駕車到安吉縣余村,入眼是一片綠的海洋:起伏的山、流動的水、搖曳的竹,披翠盈碧。連綿起伏、深淺不一的綠,恰似層層涌動的浪,迸發著勃勃生機。沿村道漫步一會兒,便能看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石碑旁,“世界最佳旅游鄉村”的標志閃閃發光。

  就在10多年前,這裡靠開礦採石發展經濟。“村民腰包鼓起來了,生態環境卻惡化了,煙塵籠罩、污水四溢成為困擾群眾的大問題。”回憶往昔,余村村黨支部副書記俞小平不勝唏噓。

  要“錢袋子”還是要“綠葉子”?在抉擇的十字路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給鄉親們指明了方向。“要讓綠色家底帶來更多民生紅利。”俞小平說,10多年來,余村堅持不懈地對礦山復墾復綠,並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形成了可游可賞、亦耕亦採的新型鄉村生態經濟,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現在,好生態成為越來越多鄉村發展觀光農業的底氣。貴州省畢節市金沙縣前順村坐落在烏江邊,如詩如畫的百裡烏江畫廊成為其發展鄉村旅游的資源優勢﹔湖南省祁陽市潘市鎮陶家灣村,通過禁伐山林、保護生態,讓村民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四川省隆昌市古宇村依托豐富的水利資源和美麗的自然環境,不斷豐富鄉村旅游業態,由小漁村變為現代旅游新村……

  “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

  在鄉村辦一場“音樂會”是什麼情景?

  2022年11月19日,在江西省婺源縣篁嶺村,一場由抖音公益與抖音生活服務聯合發起的主題為“上饒好風光,DOU是好鄉音”的公益音樂會在線上線下同步展開。

  上饒市全域旅游發展中心主任謝華杰出場,向音樂會觀眾介紹上饒好風光。此外,現場還設有非遺體驗區和美食區。非遺傳承人戴開祥邊制作邊講解了甲路紙傘的歷史,篁嶺“晒秋大媽”汪杏花為大家制作了汽糕等特色美食,引發直播間網友圍觀。最終,300余萬人次觀看了這場音樂會,直播間賣出超25萬元文旅商品。

  篁嶺古村依山勢而建,全村有100多棟古徽州民居,黛瓦白牆,飛檐拱門,全部被村子周邊山體上的樹木所掩蓋。古村的中間是一條約千米長的街道,當地人稱之為“天街”。因為古村常會被山間的濃霧籠罩,時隱時現的街道猶如傳說中的“天上街市”。

  篁嶺以“晒秋”聞名。“晒秋”是農業文明“秋收冬藏”之中的一環,農作物收獲后進行晾晒,以便長久儲存。深秋的篁嶺,天高雲淡,秋風送爽。陽光把晒樓喚醒,家家戶戶齊刷刷開始“晒秋”,地裡種的、山上長的、樹上摘的,黃菊、豆角、茄子、苞米、黃豆、芝麻、番薯、油茶籽,一起鋪在晒架上。有人家在晒盤上用鮮紅的辣椒、澄黃的稻谷拼成巨幅圖樣,與別樣的古民居交相輝映。這“晒秋人家”的溫馨畫面搭配梯田花海,構成一幅壯觀多彩的巨畫,撩人心魄。

  誰能想到,這座靜謐古村,也曾一度面臨人走屋空半空心化的窘境。是觀光農業改變了村子的命運。

  2009年,婺源縣投資1200萬元建設移民新村,對篁嶺村的320名村民實施整體搬遷,總投資6億多元的篁嶺旅游開發項目隨之啟動。

  篁嶺村引入旅游公司,對篁嶺村進行統一的規劃建設、風貌修繕,讓有手藝、有特長的村民展示“晒秋”、當地手工藝等,使古村重現炊煙裊裊的景象。目前在公司工作、承租經營的村民有150余人,人均年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村民還參與到開發運營中,公司流轉周邊的梯田,統一規劃種植,打造農業觀光園。而篁嶺景區周邊曉容、前段、栗木坑、篁嶺新村等村庄搭上“順風車”,百余家農戶從事農家樂經營,戶均年增收15萬元。

  “以前年輕人在省外打工,一年也掙不到多少錢,后來聽說家鄉開發了便回來了。現在他們和我們一樣,在家實現了‘零距離就業’。晾晒農作物也能有收入,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頭戴紅色頭巾、身穿格子圍裙的“晒秋大媽”汪杏花說,“日子越過越好,現在比以前開心多了。”

  近年來,鄉村文旅日益成為觀光農業的重要一環。此外,通過短視頻和直播等新媒體手段宣傳鄉村的風土人情、田園風光,也成為各地鄉村吸引游客的重要方式之一。

  廣西壯族自治區東漓古村位於靈川縣大圩鎮潮田河畔,距桂林市區19公裡。2022年7月中旬,借助數條古村村民拍攝漓江傳統捕魚方式的短視頻“東風”,這個村子在抖音上火起來了。

  “我們參加了由廣西旅游協會、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創新發展中心、抖音共同主辦的‘廣西DOU是好風光’新媒體宣傳項目。”東漓古村市場銷售總監陳湘川說,“當時獲得的關注量很驚人。我們一個村民用沒有幾個粉絲的號隨手發了個古法漓江竹帘圍魚的短視頻,單條播放量竟然有100多萬次。”

  “今年開始,我們把宣傳重點放在以抖音為代表的網絡短視頻和直播上。”陳湘川說,“以內容的受歡迎程度為判斷標准,我們發現原來圍繞漓江傳統船家生活的視頻是一個很好的賣點,這對我們后面的爆款產品研發很有啟發。”

  “廣西DOU是好風光”通過推動商家自運營、達人運營、商家自播等方式助力古村文旅,利用短視頻、直播形式推介當地文化與自然風光。截至2022年共計吸引178名短視頻達人產生投稿,短視頻總曝光量超4000萬,爆款產品已售出1萬多份。

  對此,陳湘川感慨道:“沒想到通過新媒體宣傳觀光農業會對村子的經濟發展有這麼大的拉動。現在,觀光農業在東漓古村不僅帶動了100多人的鄉村就業,還明顯提高了村民的收入。”

  “鄉愁”是送給“新村民”的禮物

  “‘新村民’真是太喜歡我們這裡的土貨了,就在前兩天,我一天收到了40萬元的訂單。”

  元旦以來,梅娉艷一直在自己的“梅姑娘鄉村市集”上忙碌著。來自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烏石鎮舒溪村的太平湖魚、土雞蛋、火腿肉源源不斷地搬上了都市人的餐桌。

  梅娉艷返鄉創業多年,在自己的家鄉舒溪村將爺爺的宅基地改造成了民宿“梅姑娘的院子”。 舒溪村位於太平湖畔,是一個安靜的湖畔村庄。有了“梅姑娘的院子”,這所原本沉寂的舒溪村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新村民’,他們經常一來就住多日。

  這些“新村民”來自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留戀於舒溪村的山水,來這裡尋找心中的那份‘鄉愁’,更對這裡綠色健康的土貨著迷。用心的梅娉艷並不滿足於民宿,依托舒溪村以及黃山區豐饒的物產,創立了“梅姑娘鄉村市集”品牌,整合設計鄉村農產品,以“民宿+客人+村民”模式,為村民拓寬土特產銷售渠道。

  梅娉艷和她的丈夫韋東杰把每一份訂單都看成是一份“鄉愁”,是送給“新村民”的禮物。他們為這些土特產設計獨特的年禮包裝,韋東杰還親手為每一份訂單書寫祝福語,“發大財”“要健康”等朴素直白的祝福語,讓這些土貨帶著舒溪村民滾燙的祝福,送到“新村民”的手中。

  近年來,以“尋找鄉愁”和體驗田園生活為代表的觀光農業進入快速發展期,並以“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為目標。一座座田園變身“樂園”,鄉村旅游產業“帶火”美麗鄉村建設,成為致富路上的“好風景”。

  挑扁擔、推獨輪車運糧、圈套大鵝……在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仙姑村,融合農事體驗與農耕文化的鄉村旅游項目總能激起游客陣陣歡笑。帶城市裡長大的孩子體驗農事、了解農耕文化,“補上缺失的一課”,這是許多參與鄉村旅游家長的初衷。這些本真的鄉土氣,正是鄉村旅游的魅力所在。每逢節假日,到仙姑村來品嘗當地美食的人絡繹不絕,茅山老鵝、野山菇、地皮菜等特色美食最受歡迎。

  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著力挖掘鄉間土菜,打造出臨安旅游十大鄉村宴席。“我們要把民間原有的土菜挖掘出來,這些菜要夠‘土’,要有老底子的味道。”臨安區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每一道特色菜品的背后,都有一段民俗記憶,這些食物是鄉村歷史和文化發展的見証。客人在品嘗時,不僅是消費者,也成為文化傳承的參與者。

  安徽省宣城市楊柳鎮利用本地適合向日葵生長的環境優勢,將鎮裡大興路兩側34畝的征而未用土地進行平整,把原先雜草叢生的土地用挖機、旋耕機將雜草清除。土地平整結束后種下向日葵,成長后的向日葵向陽而生,遍布在小鎮的主干道兩側。向日葵花海吸引了宣城市及周邊縣市的游客,在向日葵盛開期間,來打卡的游客2萬余人,打響了“煙羽楊柳、向陽而生”的美麗名片。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3年1月31日第5版)

(責編:陳麗冰、李敏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