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人民日報看壯鄉

電費單裡的幸福指數(一線調研)

——從兩個家庭用電量看消費升級好勢頭、生產生活新變化

2022年12月29日09:1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人民日報》2022年12月29日第2版頁面截圖

《人民日報》2022年12月29日第2版頁面截圖

電力,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也關乎民生溫度。如今,我國電力裝機容量和發電量穩居世界第一。2021年,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11743億千瓦時,與2012年的6219億千瓦時相比,增長了89%。2022年前11月,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1210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2%。在奔涌的電流前端,舊家電更新換代,新電器“飛”入千家萬戶,人們的幸福感隨之增長。

小小家庭電費單,折射生活大變遷。近日,記者分別走進上海、廣西一城一鄉兩戶人家,從生活的細節中感受時代的日新月異。電表上的數字不停跳動,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強勁脈搏,展現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編  者

從舊家電到智能家居,上海居民儲新衛——

打開智能“大門”

本報記者  季覺蘇

上海市北郊馨佳園,冬日的第一縷陽光照進客廳,掃地機器人“蘇醒”,忙碌起來。廚房裡香味彌漫,66歲的上海居民儲新衛手腳麻利,准備著一家人的早點,“女兒一家住對門,過來吃完就去上班。”

老儲以前住在市中心,地段繁華,卻是“蝸居”,人都住得緊巴巴,更別說多擺進幾樣大家電。如今,兩套房,家用電器樣樣齊全。

換新

自打上世紀80年代搬進老房,老儲一家在50平方米的空間裡,一住就是20多年。2009年,上海在市郊規劃建設6個以保障性住房為主的大型居住社區,老儲申請到三居室。女兒儲玉婷結婚了,一家三口,也符合申請資格,選了對門的兩居室。

2012年,老儲搬進新家,換了液晶大電視,還給每個房間都裝了空調,“老房隻有一台壁挂式空調,太舊了,每次打開都轟轟響,隻有熱得受不了才開一小會兒。”

“當年搬新家,第一個月去交電費,緊張啊,家裡面積大一倍,又添置了冰箱、微波爐、電飯鍋……不知電費要漲到哪裡去。結果一看,每個月還是200元左右!”想起當年的場景,老儲說,“原來舊電器這麼耗電,叫我花了這麼多年冤枉錢。”

住進新房,儲玉婷生了二寶。轉眼就是7年,大寶長成小伙子,二寶也該上小學,剛搬家時簇新的電器鍍上歲月的痕跡。

有的“年老力衰”:廚房裡,菜剛下鍋,鍋卻不熱了,一陣手忙腳亂﹔到了夏天,空調制冷差,解不了暑……

其余的也有些“力不從心”:單門冰箱不夠大、熱水器燒水時間長、電視機畫面不夠高清……

老儲仔細,跑家電商場,和線上渠道比對,加減乘除,單子拉了一長串。“搬進新家也有7年時間,家電該更新換代了。”有了上一次的經驗,老儲下定決心,“全換了,都要節能的。”

電器陸續更新,都是國產品牌,能效標識大部分是最省電的1級。“電器都換完,一查表,一個月140多元,電費還省了60元。”老儲很滿意。

智能

不過最近兩年,這位“老上海”家的電費支出開始一點點增加,特別是今年夏天經歷一場酷暑,前10個月平均下來每個月電費170多元。

“電費為啥多了?還得從這兒說起。”老儲指了指家門口。

對門的女兒家,平時吃飯都在老兩口處,但電費單一拉,“小家”的電費居然和“大家”的差不多。

女兒家天天洗澡洗頭,一到晚上,暖風機、吹風機響不停。對於年輕人的生活習慣,老儲有些不理解,更讓他不理解的是女兒家新換的門鎖,“1000多元買個鎖,真奢侈。”老人時不時念叨。

沒想到,過了幾天,一陣穿堂風把老儲關在了門外,隻能在智能鎖上輸密碼先進女兒家,等老伴回來。

思前想后,老儲讓女婿下單了同款門鎖。從此他逢人就夸:“每天去對門十幾趟,過去趟趟心裡要留意。現在好了,出門買菜也不用帶鑰匙。”

一把鎖,打開了智能的“大門”。

智能音響、智能開關、智能掃地機器人、智能寵物攝像頭、智能馬桶蓋……下單根本停不下來。“這叫物聯網。”儲新衛打開手機,“你看這個智能開關,家裡各種電器的遙控器十幾個,要麼弄混了,要麼就找不到了,現在多清爽,手機一點,空調就開了!”

“電器買來就是用的。”儲新衛把空調調到制暖模式。不一會兒,暖風縈繞著客廳,他忙裡忙外,做的一桌子菜,都還熱乎著。

“這幾年我想通了,身體健康最重要!以前舍不得開空調,天冷天熱都硬扛,省下的電費還不夠付醫藥費的。”老儲說。

擴能

2014年,儲新衛家收到一張通知單:為了增加一處新的變電站,小區要在一個時段停電施工。“電器那麼多,我家也沒跳過閘,為什麼要擴容?”儲新衛心裡嘀咕。

老儲剛搬家那一年,小區入住率不到一半,周圍也比較空曠。不過,短短三四年,商務樓、購物中心、醫院、學校等拔地而起,這裡逐漸熱鬧起來。

“馨佳園剛建成時,用電主要來自附近的陸翔站變電站。根據城市規劃,我們設計之初就預留了兩個變電站,當用電量達到一定程度再啟動附近的潘廣站。”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發展策劃部規劃二處處長石方迪介紹。

居民分時電價2000年就在上海推出,經過多年調整,目前對於大多數居民家庭而言,早上6點到晚上10點實行峰時電價,每度0.617元﹔晚上10點到次日6點為谷時電價,每度0.307元。這改變了許多上海叔叔阿姨的用電習慣。儲新衛的老伴杜成秀晚上10點掐點洗衣服、洗澡﹔將第二天早上的雜糧粥提前備好料,放入電飯鍋,設置成清晨5點開始煮,6點多起床就可以吃到香噴噴的早餐粥……

不過,隨著居民年輕化以及消費理念變化的共同作用,分時電價調節電網壓力的效應開始減弱。“現在的80后、90后,很少人曉得電價什麼時候更便宜。”石方迪笑著說。

還有很多新需求,也帶來了新考驗。2019年,小區地下車庫正式開放,“最開始隻有30多台新能源車,現在已經將近100輛了。”社區書記何赟說,在車庫裡走一圈,立的充電樁不少都是國產品牌。儲玉婷很是心動:“我打聽過了,新能源車電費一個月三四百元,比加油便宜多了,特別適合上下班通勤開。”

區域電網能否承接這些變量、增量?2022年夏季用電高峰,小區所屬的上海市北電網最高負荷創歷史新高,陸翔站主變負載率達86%,潘廣站達92%。眼下,更高能級的月暉站、天仁站、彭家站正在建設中。

告別老儲,走出馨佳園,正是華燈初上。上海的夜,車水馬龍,處處流光溢彩。

從山溝溝到縣城邊,廣西姑娘張婷——

電商帶富農家

本報記者  張雲河

夜幕降臨,易地搬遷安置點,燈光璀璨。

廚房,張婷左右開弓,“噼裡啪啦”,電磁爐炒菜﹔“咕嘟咕嘟”,電飯鍋熬粥。陽台,媽媽唐玉娥手拿電熨斗,熨著衣裳。客廳,4歲的大女兒淇淇打開55英寸的液晶大電視,跟著音樂邊跳邊唱……菜出爐,粥出鍋。一家人圍坐用餐心滿意足。

張婷出生在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的山溝溝裡。2020年,她的家搬到了富陽鎮立新安置點,“這日子簡直比我們富川的臍橙還要甜。靠直播銷售農產品,收入大大增加,腰包鼓起來,幾乎每個月,都要添件新電器。”南方電網數據顯示,今年前11月,廣西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達435億千瓦時,與2012年前11月的168.4億千瓦時相比,增長了158%。

新社區

1516.77千瓦時!電表裡的數字閃爍著。這是張婷家今年前11個月的用電總量。

“每度電將近五毛三,一個月七八十元吧。”張婷說,“跟山裡比,最大的變化是電力足、用電穩。”

張婷回憶,搬來前,用柴火燒水,一到冬天,洗澡就跟打仗一樣,必須速戰速決。為啥?灶台隻有一鍋水。嫌涼想燒第二鍋,根本來不及。洗完收拾柴火,若不小心身上沾灰,心情最糟糕。

“家裡每月電費也就幾元錢,最耗電的,是那幾個燈泡。”張婷說,“后來也陸續買了些電器,多成擺設:空調帶不動,電磁爐熱不了。有次還燒斷了電線,‘滋滋’冒煙,嚇人得很。”

搬家后可不一樣,手機裡的“購物車”滿滿當當。輕輕一點,快遞到家:冰箱、烤箱、微波爐,電腦、空調、熱水器,兩個電磁爐,一個炒菜、一個煲湯。“天冷了,我又下單買了暖風機,給家裡老人盡盡孝心。”

物流網絡四通八達,末端觸角向鄉鎮加速延伸,得到實惠的不止張婷一人。

一部“巴槍”(快遞掃描槍),快遞入庫出庫全解決。富陽鎮快遞驛站快遞員柳小小每天忙得腳不沾地。她每天要處理快遞500多單,一半多與安置點有關。“各個快遞公司在這兒都有業務。取件很方便,用設備一掃就行,來取家用電器的特別多。”

單富陽一個鎮,便有12家快遞驛站,平均每天服務接近7000人次。

立新社區用電量也在節節攀升。“社區目前有搬遷人口926戶3925人,今年前11個月的用電總量超過144萬千瓦時。除了家家戶戶用電,還有路燈26盞、電梯26部、電子門禁13個、車輛電子識別系統4個。光電動車充電樁都有兩大組48個。”駐村第一書記莫潤建說。

電動摩托車是住戶標配。搬遷戶唐榮君開了間維修店,補車胎、換電池,“生意還可以”。

新農村

“今晚到明天,多雲,氣溫6到14攝氏度,偏北風3級。我愛我家,平安富川靠大家。”剛到路坪村,就聽見村裡的氣象大喇叭廣播天氣預報。新華鄉路坪村,是張婷的老家。爺爺張紹雄舍不得老宅,還留在村裡,“10多年前,怕燒壞電線造成全村停電,一到用電高峰,就村口這個喇叭都不敢用。”

那時候,村裡最多的電器就是電磁爐。趕上過節,特別是春節、三月三、中秋節,十裡八鄉,來客一多,電就不夠用。電線細、電壓低、負荷大,“小牛拉大車”,電線燒壞,停電半天。

碰到寒潮最危險。電線老舊,抗冰能力差、融冰技術有限。電線上裹的冰凌比手臂還粗,很容易倒杆。2008年初發生的雨雪冰凍災害,幾個鄉鎮全都停了電。

為改善供電基礎設施水平,當地建變電站、換變壓器、拉電線、“小線變大線”……做了不少努力,但總歸資金少、投入少,效果不明顯。

轉機發生於2019年開展的農網升級改造。兩年間投入5.1億元,相當於富川此前20年的電網投資總額。“光是在路坪村,就投了198萬元,新建3個公變台區,改造輸電線路5.5公裡。”南方電網廣西賀州供電局副總經理鐘康說。工作人員去路坪搶修電路,以前騎摩托車,現在得開皮卡,不僅要帶工具包、安全帶,還有對講機、無人機、測溫儀﹔以前搶修得大半天,現在通常一個小時。

走在村裡的小路上,扣肉、粉蒸肉、豆腐釀、辣椒釀、臘肉炒竹筍……香味扑鼻而來。路坪村黨總支書記唐星說:“如今村民不光電磁爐,家裡其他電器都能放心用。田裡也開起了電機。收入更是節節高,如今人均年收入10800元。”

新經濟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瑤鄉婷妹子。富川臍橙大豐收,九分甜一分酸,鮮嫩多汁。喜歡吃的朋友,點擊屏幕下方小黃車購買呦。”直播賣水果,“雲消費”正紅火。地頭,張婷身著民族服飾,剝開臍橙,果肉顆粒分明。

2020年,張婷創立一家電子商務公司,在網上幫銷鄉親們的農產品。不到兩年,公司已發展到30余人,策劃、運營、客服、拍攝等一條龍運營。合作的主播有100多人,分散在全國各地,各大短視頻平台都有賬號,加起來粉絲超千萬,各種農產品,至少賣出了500噸。張婷說:“這幾年,手機成為富川農民的新農具,直播帶貨成為新時尚,‘春芋夏梨秋薯冬橙’,一年到頭沒有淡季。”

別看現在風生水起,初創時張婷可沒這麼順。縣鄉村冷鏈物流發展不均衡,導致產品口碑上不去,成本下不來。“有回滯銷,臍橙爛在地裡。瞥見果農偷偷抹淚,我心裡很不是滋味。”張婷說,“直到縣裡農產品電商產業園開園,我心裡才踏實。”

產業園內一接通電,分揀設備、預冷庫、自動稱量裝箱生產線就運作了起來。產業園整合了倉儲、分揀、運輸等各項服務,自2020年7月運營以來,年均加工水果3500萬斤,電商水果快遞件200萬件。張婷也把公司的加工團隊搬來,僅水果打包這一項,就帶動60多名農民增收。富陽鎮蔣家寨村村民毛碧英在她公司務工,一個月能掙3000元。

電商發展了縣域經濟,也讓更多人端穩了飯碗。2021年,富川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4億元,同比增長40.79%,當地現有2363家各類電商從業主體,帶動就業2.3萬人。借助“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更是提速升級。2021年,當地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2175萬元,同比增長92.24%。

要說張婷家哪個電器用得最頻繁?“那肯定是直播用的環形補光燈嘍。大小不同,功率也不同,我這個大的更耗電。但直播效果好,能幫老鄉們賣更多貨。”張婷笑著說。

最近,記者再次見到張婷,她正搭著手機架、調試補光燈,准備參與“清橙計劃”促農助學志願服務項目。目前,該項目累計幫助果農銷售臍橙23萬多斤,銷售額近160萬元,愛心款資助金額達47466元。

如今,富川正在大力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暖洋洋的補光燈下,直播中的張婷,笑得很甜。

《人民日報》(2022年12月29日第2版)

(責編:陳露露、李敏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