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安縣家校合力深耕勞動教育責任田

今年暑假前,都安縣古良小學熱熱鬧鬧,該校的勞動教育基地、教學樓、文化牆上印滿了勞動格言,宣傳欄、廣播中講述著勞動故事﹔課堂上,同學們唱起勞動歌、畫出勞動美﹔課堂外,師生們鬆土、植苗、澆水、施肥,笑聲和汗水交織成一派歡樂的勞動場景。
“雖然是在農村,但現在不少學生連四季豆和豆角都分不清,這不是成功的教育。”農家子弟出身的古良小學校長唐毓鋒頗有感觸,他長期從事山區一線教學,深刻意識到勞動教育是一個人成長成才必不可少的“營養”。“我們在校園內開辟了8塊班級‘責任田’,勞動任務‘包干到班’,從常見農作物和蔬菜的種植開始,將勞動教育融入學科教學、主題教育、文化環境建設和家庭教育指導,與家長溝通制定學生勞動教育成長計劃,將課堂延伸到家庭,家長指導孩子勞動,確保因材施教。”古良小學大力發展勞動教育,獲得廣大師生家長的一致好評,該校成為都安縣第一個勞動教育示范學校。
這只是都安縣探索勞動教育課程的一個縮影。自“雙減”政策實施以來,都安縣攜手家長同耕勞動教育沃土,充分發揮勞動教育在樹德、增智、強體、育美方面的綜合育人功能,以勞促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努力培養“手中有活,身上有汗,眼中有光,心中有愛”的好孩子。
都安縣因校施策,結合學生的發展規律,鼓勵有條件的學校設置勞動課程。一、二年級每周開設一節綜合實踐課,通過三至六年級每周開設一節勞動教育和綜合實踐課,由班主任和學校領導擔任授課老師,開發“農活課程”“手工編織”“盆景育苗”等校本課程,讓同學身臨其境,積極參與勞動實踐、分享勞動成果活動,也促進了孩子們綜合能力的提升:語文課寫觀察日記、美術課畫下生長足跡、科學課了解生長秘密。同時打破傳統勞動教育場景,引導學生深入田間地頭,穿蓑衣戴斗笠,採玉米、收稻谷,讓學生真正感受“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明白糧食的來之不易。當前,全縣中小學已建勞動教育基地19個,開發以“農”“商”“文化傳承”等為主線的勞動教育課程20余種,傳授勞動課程超300節,覆蓋學生5700余人,勞動教育課成為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韋宣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