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流: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示范區建設 推動鄉村振興

今年以來,北流市緊緊圍繞爭當“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玉林市‘四強兩區一美’兩灣先行試驗區排頭兵”工作目標,以“土地改革+”為抓手,大力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示范區建設,取得初步成效。《率先開展農地入市形成“北流模式”》獲評為2021年度全區改革創新“十佳成果”。
“土地改革+”資源盤活,破解用地保障難題。針對改革系統性、協同性、耦合性不高和產業發展“地從哪裡來”等問題,以全國農村土地制度“三項”改革試點(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宅基地改革)為契機,全部打通三項改革政策統籌融合推進,真正形成改革集成效應,高效盤活了土地資源。如,全國首次“列舉式”明確土地征收目錄,劃定征地與入市邊界,推動形成“能不征、就不征,可入市、盡入市”的新局面。打通宅基地制度改革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利用入市土地增值收益保障農民宅基地退出補償,以宅基地有償退出形成的集體建設用地保障農地入市后備資源,建立農村宅基地資源、資金的雙向保障通道。通過“三項”土地改革,破解了城鎮開發和產業發展用地保障的難題,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土地改革+”財源發掘,破解村庄建設難題。針對鄉村建設財政投入無力、規劃亂、環境差等問題,突出土地改革支撐作用,強化鄉村振興財力保障。一是通過首創“土整歸村”改革模式,將原有的政府發包土地整治項目由企業實施變為村集體組織實施,所得利潤歸村集體,促進村集體收入爆發式增長。目前,全市土地整治項目已立項(二期)5899.7畝、(三期)立項6918.35畝,平均每村獲得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分別是約97萬元、135萬元。二是通過農村宅基地歷史遺留問題處理改革,把收取的宅基地有償使用費投入鄉村建設。截至2022年5月10日,全市共處理歷史遺留問題宅基地50920宗,面積514.97萬平方米,收取有償使用費6.4128億元﹔其中,2022年共處理歷史遺留問題宅基地3758宗,面積38.30萬平方米,收取有償使用費4456.71萬元。三是通過發掘利用村庄閑置建設用地,設立微園區建廠房,招商引資,培育電子電器、五金制造等發展規上企業,提高村級集體收入,同時讓農村無法外出的富余勞動力實現就近就業增收。在此基礎上,用活土改收益,破解了一系列村庄建設難題,推動了村庄發展。如,創新以村民為主體的風貌改造機制,讓新房子好看、舊房子好住﹔創新“321”工作思路加快推進村庄規劃,與土地綜合整治、宅基地改革完美結合、互相推動發展。積極探索“三二一一”農村污水治理模式,實現村庄“三水”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目前北線鄉村示范帶取得初步成效,荔枝保鮮項目進入研發實施階段,中國北流沉香文化館正式建成開館。
“土地改革+”撂荒地整治,破解糧食安全難題。針對當前小散種糧食效益低、撂荒地日益增多、耕地面積減少、土地質量不斷下降、糧食安全生產存在隱患等問題,通過大規模土地流轉,釋放土地活力和紅利,以萬畝粉壟技術水稻種植項目為抓手,創新思路,大膽探索,有效整治撂荒地和非糧化,提高村級集體和農民收入,推動糧食安全生產高質量發展。一是探索集中土地流轉有效整治撂荒地機制。採取“政府平台公司+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開展土地流轉,即由各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將本村農戶耕地進行統一流轉,特別是對撂荒地能流轉盡流轉,把流轉后的耕地承租給政府平台公司廣西銅州農振投資有限公司使用。目前全市各鎮黨委以這種模式在短短2個月內快速完成撂荒地整治1000多畝,預計全年可完成整治超3000畝以上。二是探索集中土地流轉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機制。探索推廣“集體回收+機構代管”的生產經營模式,由各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統一制定流轉地耕作權回收代管管理辦法,同步引進引進廣西農科院韋本輝教授粉壟專家團隊和志威農業等社會化服務機構,提高科技含量,實現集約化規模化生產,有效助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截至目前,借助該模式在新圩、大裡、塘岸等鎮高效完成了400多畝撂荒地整治,助推村集體經濟增收40多萬元。三是探索集中土地流轉實現多方盈利機制。以“村企共建+項目兜底”模式統一規范土地流轉經營,發展“水稻+”綜合種養和甜葉菊循環種植,實現多方盈利。農戶每畝收入約1000元、村級集體增收每畝100元、平台公司和社會資本獲利每畝350元。四是創新“考核機制+數據監管”機制,有效遏制耕地撂荒,確保糧食安全生產。
北流市農村綜合改革示范區建設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還存在宅基地改革促鄉村振興突破還不夠等問題。下一步,北流市將進一步加快推進農村閑置建設用地盤活(地票)管理體系,不斷深化農村綜合改革,進一步增強改革集成效應,高質量推動全域鄉村振興。(龐立新)
來源:北流市委辦公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