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要聞

馬東村的“撂荒地”變成“致富田”

2022年04月07日11:42 |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小字號

4月初,雨過天晴,在賀州市平桂區沙田鎮馬東村看到的是成片已經耙好等待插秧的土地,再過10天,這些土地就可以種下今年第一季稻谷了。“誰能想到這300多畝土地曾經是無人問津的撂荒地,現在經過盤活土地資源,將建成為集中連片、設施完善、農電配套、土壤肥沃的高標准農田,‘撂荒地’一躍變成‘致富田’。”馬東村支書陳慶初臉上洋溢著興奮的笑容。

針對廣大農村存在勞動力外流、大量土地撂荒等問題,近年來,平桂區創新踐行“黨建+”理念,打造馬東村“黨建引領”實踐模板,自下而上激發群眾發展內生動力,做實土地流轉文章,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喚醒村級集體經濟的“沉睡資產”,促進糧食增產、鄉村振興和村民致富增收。

強自治,一組三會解民憂

2018年,馬東村完成高標准農田建設項目后,由於村民以外出務工為主,300多畝的良田一度被丟荒。在思考如何利用撂荒土地發展產業等問題過程中,馬東村黨總支部根據地理特征、產業發展、群眾需求等,因地制宜推行屯級“一組三會”(黨小組、戶代會、理事會、監事會)基層民主協商制度,趁勢謀劃激活生產要素發展集體產業。馬東村黨組織按照“黨的領導與村民自治相結合”原則,牛岩片和新營片黨小組通過召開會議研究提出如何發揮高標准農田的效益初步意見和方案,戶代會對黨小組提出的意見和方案,進行討論、表決,一致通過流轉土地,引進企業,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作社(村集體)+農戶”模式,同時通過理事會落實執行、監事會監督指導,有效凝聚起群眾自治的合力,促進“撂荒地”問題的解決。

“‘一組三會’就像黨員干部和村民間的黏合劑,把黨員干部群眾緊緊團結在一起,加強了彼此之間的溝通,許多難題迎刃而解。”黨員李詩英感慨。

強宣傳,黨員帶頭沖在前

“以前對流轉土地存在種種擔憂和顧慮,不知道到底多少錢把土地流轉出去才合理,也怕流轉土地被抵押、遭沒收。不過還好有村委的干部一遍一遍地對我解釋政策,后面打消了顧慮,就把擱置的5.15畝土地全都流轉出去,現在坐著就有收入了。”村民唐世良談起“要我流轉”到“我要流轉”思想轉變的經過,感慨萬千。

面對流轉土地想法不堅定的少數群眾,馬東村堅持“以點帶面、先易后難、全面推進”,全面開展黨員“亮身份、做宣傳、解難題”行動,村“兩委”干部堅持把工作做到家,耐心逐一解答群眾問題,引導群眾進入集體經濟“股民”的角色。同時,黨員帶頭簽字流轉土地,削田埂、筑新基,徹底消除群眾顧慮,變“看人流轉”為“我也流轉”。經過宣傳引導,短短半個月時間內,馬東村按年租金500元/畝共流轉收儲土地300畝,在對土地進行統一規劃、對土壤進行改良、爭取政策支持對基礎設施進行配套升級后,通過流轉土地獲得服務收益的方式,將其中200畝以650元/畝的價格轉租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種植大戶)種植水稻,而另外的100畝土地則通過合作經營獲得產出收益。

強產業,揭榜招賢鼓干勁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保障糧食安全’是底線任務,現在土地流轉起來了,集體經濟項目謀劃好了,要確保糧食播種的面積穩定和品質提升,還離不開一批具有社會責任感、能領辦項目、推動產業發展的種植能人。”陳慶初認為種植能人的示范帶頭作用不可忽視。

馬東村立足實際,重點從水稻、現代設施農業等精心謀劃集體項目,在區、鎮黨委的支持下,通過“揭榜招賢”的方式,採取“設榜+揭榜+定榜”三步舉措,對向社會公開招引“能人”領辦村級集體經濟水稻種植項目。在鎮黨委的指導下,由包村組和村“兩委”干部聯席會研究決定設立“招賢榜”要求,以張貼公告和微信公眾號的形式廣而告之。揭榜人到村委揭榜,村“兩委”干部、理事會、監事會的共同見証下闡述經營理念、模式,最后召開村“兩委”聯席會研究定榜。經過“揭榜招賢”,馬東村引入賀州市平桂區菊峰媛家庭農場與300畝高標准農田建設項目合作,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作社(村集體)+農戶”的模式經營,在馬東村建立水稻種植基地,推廣優質水稻生產種植,以種植基地作示范,輻射、帶動周邊農戶擴大種植優質稻規模,優先聘用本村及周邊村屯困難群眾就業務工,達到農戶增收、村集體與企業增效“三贏”的目的。

“我們預估這個村級集體經濟水稻種植項目預計每年可直接為群眾增收35.2萬元,為村集體經濟創收10.9萬元以上(含補貼),為新型農業主體營收15.8萬元以上。”陳慶初話語中充滿希望。(葉海洲 嚴君惠)

(責編:陳露露、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