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爛木干村以黨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現在初步形成山上綠色銀行(杉木、梧桐、藍靛)、山中精品菜籃(小黃姜、磨芋、黃瓜)和山下生態粗糧(紅米、黑糯、五谷)等多元化發展格局。”
8月9日,在隆林各族自治縣豬場鄉爛木干村村部的農產品陳列室,駐村第一書記陳長鴻向我們介紹爛木干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
“2019年,我們村集體經濟收入24萬元,今年縣裡給我們定的目標是50萬元,完成這個任務我們還是很有信心的。”陳長鴻說道。
近年來,隆林各族自治縣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作為夯實基層基礎、建設美麗鄉村和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工作的重頭戲來抓。按照“1+N”總體思路,即“委托經營分紅+自主發展自主經營一個以上項目”,同時使村集體經濟產業項目走向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經營道路。從較成熟的產業中擇優選擇,通過“擴建、聯建”等方式創建產業園。在隆或鎮馬宗村打造桑蠶種植面積達1000畝,年產蠶繭21萬斤,總產值432萬元以上的桑蠶科技示范園,可解決涉及村貧困戶180人以上的就業崗位,人均年收入增加8500元左右,同時實現聯村建園的9個村平均每村每年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8萬元以上﹔將天生橋鎮祥播村、豬場鄉爛木干村、新州鎮馬雄村、金鐘山鄉弄八村、介廷鄉那桑村、克長鄉爛灘村、革步鄉央索村、沙梨鄉委敢村、椏杈鎮龍良村、德峨鎮三沖村等10個村作為縣級產業園創建對象。所發展的項目包括黃牛、生豬、蜜蜂、林下雞、桑蠶、油茶、沃柑、茶葉等特色產業。預計園區年純收入均達10萬元以上,最高的可達263萬元﹔在沙梨鄉、平班鎮、者保鄉種植一萬畝西貢蕉,劃給175個行政村每村不少於50畝西貢蕉園進行自主管護,由華農公司負責規劃、指導和統一銷售,該項目可為每個行政村每年帶來5萬元左右集體經濟收入。
全縣16個鄉(鎮)、179個村(社區),其中貧困村97個、非貧困村82個。截至8月5日,自治縣集體經濟總收入為674.41萬元,有集體經濟收入的村179個,佔比100%,收入達5萬元以上的村有75個,佔比41.9%。(侯富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