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色怡人的南通狼山國家森林公園(6月14日攝)。 新華社記者楊磊攝
近年來,一場圍繞生態保護和修復的綠色實踐在江蘇南通展開,黑臭水體變河暢水清,岸線騰退后還江於民,綠色產業蓬勃發展,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大大提升。
如皋市顧庄社區是中國盆景七大流派之一的如派盆景發源地,當地人從事苗木盆景的制作銷售,並將房前屋后打造成特色庭院,將“盆景”變成了“風景”(6月13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楊磊攝
河暢水清
除濠河為IV類水外,其余河道普遍為劣V類水,黑臭水體遍布全城。2018年,一份水質調查報告讓南通人難以釋懷。
從事治水工作30多年的趙瑞龍是南通特聘的專家,水質情況令他意外:城外滔滔長江,城內千年濠河,水系豐富的南通怎會一潭死水?
“107條黑臭河道,治理各自為政,缺少系統方案和有效推進機制是症結所在。”趙瑞龍了解到,中心城區存在大量斷頭河,治理陷入“九龍治水、就河治河”碎片化治理的困局。
病症確診還需靶向治療。南通為此確立了“系統化思維、片區化治理、精准化調度”治水新思路,從2018年開始,在濠河周邊45平方公裡、78條河道范圍內開展治水試點。此外,水利工程智慧管控系統也整合主城區44個涵閘泵站,實現統一調度、聯動聯調。
如皋市顧庄社區居民王廣明正在修剪苗木(6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楊磊攝
如今的文峰河畔花香陣陣,景觀棧道修葺一新﹔濠東河水質清澈,岸邊少兒嬉戲玩耍,老人散步健身。兩年前,這兩條還都是斷頭河,水體黑臭,雜草叢生。能有這番變化,一道500多米長且種滿綠植的水中擋牆——拓扑導流牆功不可沒,這一新技術讓兩個片區水系貫通,死水“活”了。
短短8個月,濠河周邊44條斷頭河全部接通大水系,45平方公裡內水系暢活,全部達到Ⅲ類水標准。趙瑞龍沒想到,自己的團隊可以“帶著問題進門,帶著答案出門”。
經過兩年的努力,南通中心城區16條城市黑臭水體全面消除,水過之處皆風景,成為系統治水最真實、最生動的寫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