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儒:坭興留墨韻 鋼刃耀書風

2020年06月08日20:12  
 

王兆儒

在欽州,有這樣一位坭興陶界的大師,同時他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書法藝術前輩,他詩、書、畫、印皆通,楷、行、草、隸四體皆精,二象、甲骨諸體皆能﹔他,曾經三渡重洋,弘揚國粹﹔他,就是國家文博專業研究館員、著名書法家、欽州市書協終身名譽主席、坭興陶大師王兆儒先生。

幼承家學尖尖角

1935年,王兆儒出生於廣西欽州的一個書香門第,祖父王銘閣是舊時欽州信局局長,因喜做善事而被人稱為“善長”。父親王崇鎮是欽州第一批遠赴廣州聖心英語學校學習外語的大學生。父親回鄉后和母親一起開辦了私塾,專門教育孩子學習《四書》《五經》《幼學瓊林》等國學知識。

王崇鎮古文、書法皆有造詣,在良好的家庭熏陶下,手兆儒5歲開始描紅練字,且興趣很濃,父親先用毛筆蘸.紅顏料把字寫在紙上,再叫王兆儒蘸些黑墨水填進去。舊時因沒有紅色墨水,紅色的顏料用紅朱石加水研磨而成,硯台由粗陶碟子充當。小學三年級的時候,王兆儒的書法就寫得很好了,他第一次參加全縣的書法比賽得了一等獎,對練習書法的信心也更大了。隨后,王兆儒對書法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上世紀80年代初,王兆儒任欽州東方紅印刷廠副廠長兼美術設計師,盡管工作很忙,但他每天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閉門練習書法。當時,他曾千裡迢迢跑到廣州、北京等地拜訪藝術名師,先后求教於李天馬、麥華三、沈鵬等書法界名師,書法技藝日臻成熟。此外,王兆儒還尋遍祖國名山大川的書法古跡,臨碑習帖,一次,他到西安看碑林時,為了將碑文吃透,連續三天都呆在公園裡不出來吃飯,隻在公園裡買了些饅頭和礦泉水來充飢,對藝術達到了廢寢忘食程度。1982年王兆儒是廣西首批加入中國書法家協會的會員,並任廣西書協常務理事,成為區內頗有名氣的中青年書法家。1984年,王兆儒參與組建欽州縣書法工作者協會。1996年,欽州市書法家協會成立,王兆儒歷任主席。

王兆儒13歲能執刀治印,在讀小學的時候,就開始幫朋友刻私章。1951年,王兆儒初中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開了一家個體戶,成立了藝展刻印社,專門進行刻印。解放初期,欽州的《農民報》鉛字不夠,經常叫王兆儒用木頭補刻。1956年,合作化高潮時,成立了雕刻生產合作小組,搞印刷,刻蠟紙,印信封,印信箋。文革時期,報紙經常改版,刻印任務十分繁重。最讓王兆儒記憶猶新的是欽州市印刷廠承印《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老三篇,字體比7號字還小,紙版先在北京做好,空運到廣西再轉到欽州鑄版印刷,字體稍有不清楚、或者被沙子損害一筆就要馬上修補,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通宵達旦席不暇暖,王兆儒熬了幾個月就把眼睛弄出了病。1979年,王兆儒開始到南寧拜訪莫乃群、陳政、李駱公等書法篆刻名家,虛心向他們學習書法篆刻藝術。1980年,廣西成立書法篆刻研究會,王兆儒成為首批會員。

工作中的王兆儒

在王兆儒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開始教他作詩,12歲的王兆儒就懂得吟詩作對了。后來,他在書法創作之余,常常喜歡填詞賦詩,他所寫的書法作品,大多是自撰詩聯佳句,書、詩雙壁,在當今書壇並不多見。廣西書協原主席鐘家佐曾這樣評價王兆儒的“自撰詩聯”作品藝術:“這些書法作品都是作者(指王兆儒)‘自撰詩聯’其思想性和藝術性共臻完美,正是當今書壇所提倡的書家應重字外功的體現……”

(責編:吳明江、許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