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今年拿到的第一筆工資,我准備寄點回家裡。”5月,天氣漸熱,王朝現的心也熱了起來。復產復工后,王朝現從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者保鄉中棒村來到廣東中山一家家具廠打工。“之前因為疫情在家歇了幾個月沒有收入,如今總算拿到了工資,心裡踏實了。”
“隆林每年常年在外務工的勞動力大概是8.5萬人,這也是近幾年來群眾的主要收入來源。今年受到疫情沖擊,影響了貧困群眾外出務工,對我們的預脫貧戶和已脫貧戶都造成了較大影響。”隆林縣委書記張啟勝說。
脫貧攻堅決勝之年,突如其來的疫情給隆林的脫貧路增添了阻礙。“壓力很大,但動力更足!防疫脫貧兩不誤,決戰脫貧攻堅,隆林一定努力交出一份合格答卷。”張啟勝表示。
復產復工正加速,脫貧腳步不停歇
地處雲貴高原的東南邊緣,石山面積佔三分之一以上,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資源匱乏、交通不便。小縣城難以發展:2015年底,全縣共精准識別出了97個貧困村86076名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高達23.57%。
87個村78247人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降到2.02%,四年來,隆林脫貧攻堅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王朝現家就是今年預脫貧戶,父親殘疾、母親年老,再加上小孩,一家4口主要靠他工資維持生計,一個月不上班就少了幾千塊工資,幾個月不上班,搞不好就影響今年脫貧。”中棒村第一書記黃川說,正是出於這一擔心,當復產復工的號角吹響時,他便第一時間到王朝現家動員他返工,還幫忙聯系好了縣裡組織去廣東的專車。
“當時我可激動了,以前出去打工都會舍不得離開,但這次卻很期待。”王朝現說。
王朝現的情況不是個例,8.5萬外出務工人員的返工情況足以影響該縣脫貧攻堅戰局。為此,隆林部署摸底收集貧困勞動力就業意願、就業意向,同時和廣東、浙江等地用工需求量較大的廠家進行勞務對接,實行包車點對點接送,引導貧困群眾盡快返崗務工,降低疫情影響。
“我們專門組織大巴專車驅車八小時,直接將外出務工人員由隆林送至廣州等地,確保安全返工。到目前,我們已經組織外出務工9.06萬人,其中貧困群眾3.24萬人。”張啟勝說。
“現在我們村干部每天都走村入戶,引導外出務工人員返工,同時還要督促村民抓緊開展夏糧耕種。”弄桑村第一書記韋明說。
“眼下正是夏糧耕種時節,玉米、桑苗、水稻進入施肥崔長期,再不施肥起來,就誤了農時。我這兩天也在忙著自家玉米地的施肥。”弄桑村村支書楊文東說,自治區政協辦公廳定點幫扶弄桑村、大慶村、麼窩村、梅達村去年底各捐贈了50噸化肥等物資,助農備耕。除了幫農種外,自治區政協機關還在養的方面下功夫,通過安排了幫扶產業設施經費28萬元,2萬隻土窯雞苗,激發貧困戶發展庭院養殖經濟,增加產業發展收入。
“當前脫貧攻堅已到最后沖刺期,全體干部職工要用極致的拼搏去戰勝極度的貧困,用最硬的作風去啃下脫貧攻堅最硬的骨頭。”自治區政協主席藍天立在隆林調研時,對全體干部職工決戰貧困提出要求。
“目前我們村還有10戶32人未脫貧,我還要再仔細走訪,確保完成脫貧摘帽任務,決不讓一戶家庭掉隊。”為把脫貧任務“清零”,駐村第一書記韋明深入群眾逐戶排查,差缺補漏的同時,攜手群眾謀劃新發展。
“盤活資源,因地制宜加大產業發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更牢靠。”弄桑村計劃利用15畝水庫和2畝水塘,引進公司開發成養魚休閑垂釣度假項目﹔利用水和土地資源優勢,引進企業開發陽光玫瑰葡萄採摘園、蔬菜大棚或栽種承包藥用植物等經濟作物,發展生態旅游觀光農業基地﹔利用敢豪屯老宅子有閑置房屋60多間,承租作為產品倉庫,或轉化種桑養蠶的蠶房,發展桑蠶產業﹔深化與富鳳集團合作,擴大林下養雞規模,多樣化促進產業發展,不斷增加群眾產業發展收入。
發展特色產業,確保持續增收
“今年我又擴大了2.3畝的桑園!政府政策那麼好,我心裡有底氣,拼了命也要甩掉貧困帽子。”楊亞生看著自家山坡上的桑苗脫貧信心很足。
楊亞生家在隆林縣新州鎮水洞村。“我家去年種植1.7畝桑樹,養了四批蠶,收入5000多元。”楊亞生說,這還是因為沒有做好防病,影響了收入。有了去年的技術積累,今年一定更好。
信心不僅來源於技術提升,更來源於政府提供的巨大支持。“桑苗由政府免費提供的,同時投資近3000萬元,新建3萬多平米的蠶房,供桑健康立卡戶免費使用。”隆林縣縣長楊科說。
錢從哪裡來?“要感謝兄弟省份,東西部扶貧協作,廣東深圳市羅湖區對口支援我們縣,提供了寶貴的資金支持。”張啟勝說。
蠶繭再多也不愁市場。“我們公司對桑農的蠶繭保底收購價20元一斤,我們公司一年就需消耗鮮繭330萬斤,目前隆林年產鮮繭100萬斤,根本無法滿足需求,我們還要從貴州、雲南等地收鮮繭。”廣西隆林嘉利繭絲綢有限公司財務負責人吳素玲表示。
近年來,隆林各族自治縣圍繞“產業富民、鄉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思路,大力發展蠶桑脫貧產業,充分發揮蠶桑產業在行業扶貧中的作用,蠶桑產業呈現出較好的發展態勢,為促進產業增效和農民增收脫貧發揮了重要作用。
2020年,隆林各族自治縣還要大力發展蠶桑脫貧產業,新種桑園面積27087畝(其中新建兩個石漠化山區千畝桑蠶高產示范基地3000畝),力爭實現產值12602萬元以上(含附加值),促進產業增效和農民增收脫貧。
產業基地建起來,土地利用就靈活了。克長鄉后寨村貧困戶楊坤志家有4人,勞動力一人,之前因缺乏勞動力而無法就業或發展產業增收,“這次村裡建桑園產業示范園,他把7.5畝地流轉進去,增加2700元收入。”后寨村支書楊成龍說。
“建立產業示范園,用帶貧益貧機制,把因病、因殘以及居住石山地區無法發展產業的貧困戶參股分紅,實現穩固增收脫貧。”楊科說。
搬得出穩得住,居民生活有保障
“疫情發生后,我們考慮到訂單會受影響,果斷做了調整。公司一樓原來是服裝生產線,如今已經改建成了口罩生產線開始投產了。”隆林扶貧產業園區昌隆服裝廠門口,總經理黃東海介紹,這樣既有利於公司發展,又能保障貧困戶的就業,縣裡有關部門表示支持。
“為幫助部分貧困群眾盡快實現就近就業,縣裡拿出2000萬元作為激勵鼓勵政策資金,對在6月30日前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的本縣企業進行獎補。”楊科說。
昌隆服裝廠的員工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0人,如今已全數返工上崗,這些貧困戶中有許多來自附近的隆林鶴城新區安置點。
隆林鶴城新區安置點是隆林縣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2016年11月開工建設,佔地面積1053畝、計劃安置3382戶14604人,如今已全數交付入住。“摸清搬遷群眾的學歷、年齡和就業意願,探索‘遷企融合’模式,我們為搬遷群眾提供就業崗位,確保搬遷群眾1戶至少有1人以上實現轉移就業。”隆林縣扶貧辦主任劉杰說。
“從我家騎車到公司也就10分鐘左右,每天按點上下班,周末休息,這兩年都沒變過。”來自者浪鄉坡合村的脫貧戶羅榮內告訴記者,從2018年12月份搬遷至隆林鶴城新區安置點后,她的生活就變得十分規律。
由於表現優異,羅榮內已經從昌隆服裝廠普通女工升職為管理人員。丈夫過世后,一個人拉扯兩個小孩長大,羅榮內前些年過得很是不易。如今大女兒外出務工,小兒子高中畢業后去了部隊,而自己也有了穩定工資,日子越過越好。
“就近入學、就近就醫、就近就業,我們在易地扶貧搬遷推行‘三就近’原則,全力做好后續扶持和小區管理,讓搬遷貧困戶生活穩定,脫貧有保障。”劉杰說。
“為讓貧困群眾穩得住、能致富,我們利用公益性崗位就業鞏固一批,‘飛地’等產業帶動鞏固一批,勞務輸出鞏固一批,低保兜底鞏固一批。”楊科說。
“我這把年紀還能在家門口上班,同時又方便我照顧孫子。”德峨鎮弄雜村搬到城西安置點的楊心奶感激地說,公益性崗位補貼加上社區物業管理單位聘請工資,60歲左右的她一個月有1800元收入,而且上班和帶孩子兩不誤。
防疫消殺、卡點值守、保潔員,在鞏固2019年開發1176個村級扶貧公益性崗位的基礎上,隆林因地制宜在全縣16個鄉(鎮)179個行政村(社區)和3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開發了6250個公益性崗位,安置全縣16歲以上有勞動能力和有就業意願的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確保無法離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貧困勞動力順利脫貧。
“政府引薦,我在家門口還能上班,而且每天把工作任務完成后,還能到地裡面干農活!”者浪鄉播立村貧困戶陶妹開心地說,她家有6口人,丈夫過世,一個人四個小孩和一個老人,主要靠她維持生計。“有公益崗位補助、C類低保再加打些臨時工和種植一些農作物收入,今年肯定脫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