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大力保護傳承發展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2020年05月22日11:10  
 

廣西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豐富,各具民族地方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影響廣泛。近年來,廣西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精神,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保護傳承,成效顯著。

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規體系,夯實傳承保護工作基礎。頒布出台了《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廣西壯族自治區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管理辦法》《廣西壯族自治區貫徹落實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工作方案》《關於大力振興貧困地區傳統工藝助力精准扶貧的通知》等一系列部門規章和政策文件。制定《廣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傳統戲劇類)搶救性保護記錄工程標准》。開展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桂劇、壯劇、彩調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安排專項經費,啟動了廣西傳統稀有劇種劇目搶救性保護記錄工程試點工作,對廣西傳統稀有劇種之一的絲弦戲進行搶救性保護記錄。同時,夯實傳承保護工作基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機構、隊伍、經費等方面的保障力度不斷加大,工作基礎逐步夯實。全區大部分市、縣(區)設立了非遺保護中心,文化和旅游部門融合后各市已基本設立了獨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傳習補助提高到2萬元,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傳習補助提高到5000元。廣西崇左市龍州縣被列入全國第一批10個“非遺+扶貧”重點支持地區之一。截止2019年,已累計舉辦研修、研習、培訓班22期,培訓學員1000多名。建成了386個非遺保護工作平台和命名了7個振興傳統工藝工作站,中越邊境非遺富民惠民示范帶建設廣西段沿線示范點達到70個。

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加大重點文物保護工程項目實施力度。目前全區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共四批52項,自治區級七批762項﹔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49人,自治區級六批743人。其中,“壯族霜降節”作為中國二十四節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劉三姐歌謠”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優秀保護實踐案例﹔韋清花、馮杏元、陸景平、賀定鈺等4人入選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100人候選名單。廣西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9處世界遺產,實現了廣西世界文化遺產“零突破”,填補我國岩畫類世界遺產空白。加大重點文物保護工程項目實施力度。推進自治區級瑤族(金秀)文化生態保護區和桂派戲曲曲藝(桂林)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完成寧明花山岩畫、興安靈渠秦堤防滲加固、富川瑤族自治縣馬殷廟等一批國家、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工程﹔實施靖江王府及王陵、甑皮岩遺址等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合浦漢墓群等大遺址保護工程,甑皮岩遺址成為華南地區唯一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積極開展少數民族古籍保護、搶救、整理工作,大量出版傳承和弘揚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出版物。通過專項普查,搶救、搜集各民族古籍,完成普查搜集登記以壯族古籍為主的有關信息工作任務。編制《廣西民間散藏少數民族古籍專項普查目錄》,形成了普查目錄的價值評估意見。出版一批少數民族古籍整理新成果,如《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瑤族卷》《仫佬族依飯經文輯錄》《融水苗族古歌》《田東縣布努瑤婚俗古歌》《龍川壯族民歌》等。同時,還大量出版了傳承和弘揚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出版物,如《布洛陀史詩》(多文種)、《廣西民間敘事長詩集成》、《中國京族文化史略》、《民間絕技侗族瑰寶——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魅力金秀大瑤山》、《廣西民族風情典錄叢書》、《壯族傳統古歌集》(壯文)、《趕圩歌》(壯文)、《侗族琵琶歌》(上、中、下卷,多文種)、《壯族稻作農業史》(增訂本,多文種)等。

加強少數民族文化品牌建設,推進文化惠民。打造了“5.23全民藝術普及日”系列活動、“魅力北部灣”系列活動、廣西廣場舞大賽、“戲曲進鄉村”活動等群眾文化品牌活動。開展全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藝術創作成果展演、廣西戲劇展演、“千村萬戶文藝惠民工程”“特色文藝之鄉”“送萬‘福’進萬家”“鄉村藝術教師培訓”“文藝培訓”“文藝進校園”等文藝惠民、文藝志願品牌服務活動,形成了“壯族三月三”、柳州市“魚峰歌圩”、桂林市“百姓大舞台”、梧州市粵劇節等一大批地方民族文化活動品牌。特別是“壯族三月三”,全區每年都組織各種形式的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活動和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體育、商貿、旅游活動千余場次,進一步提升廣西“壯族三月三”在國內外的知曉度和影響力,基本確立獨具廣西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成為集民族文化、群眾體育、風情旅游、特色消費等於一體、全區各族群眾“大聚會、大聯歡、大團結、大發展”的盛大嘉年華,有力推動全區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和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目前,全區共組建文藝志願服務團(隊)281個,建立了覆蓋全面的文藝志願服務網絡體系。

重點扶持和推進民族傳統文化和民間工藝品,加強少數民族文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自治區文化部門重點推進和扶持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印象·劉三姐》、《八桂大歌》、《侗族大歌》、駱越文化、寧明花山岩壁畫、欽州坭興陶、臨桂農民繪畫、靖西舊州繡球村等為代表的民族傳統文化和民間工藝品牌,提升廣西民族文化產業項目的核心競爭力。開展了系列廣西地方戲進校園、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進校園、與學校共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等活動,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方式將廣西戲曲藝術、傳統技藝等民族文化引進校園。通過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傳承后繼有人。加強了廣西少數民族文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目前,全區共有2個省級、15個市級和98個縣級公共圖書館,1個省級、14個市級、109個縣級文化館,1173個鄉鎮綜合文化站,251個博物館(紀念館)、3個美術館,12495個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基本實現設區市有公共圖書館、群眾藝術館、博物館,縣(市、區)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鄉鎮(街道)有綜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區)有村級公共服務中心的目標。全區有17000余支群眾業余文藝團隊和13000余支文化志願者服務隊活躍在基層一線﹔12000多支村(社區)文藝隊和體育隊豐富鄉村文化體育生活,少數民族群眾基本公共文化權益得到有效保障。(完)

來源:自治區民宗委

(責編:吳明江、黃昱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