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機構倒閉跑路頻發 預付費風險如何防范?

2020年01月13日09:4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關於預付課時費有明確規定,但一些早教機構千方百計予以規避

2018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出台《關於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早教等校外培訓機構向受教育者收取學費提出明確要求:“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

然而,記者調查發現,有些早教機構打起了擦邊球,偷換時間跨度的概念。簽合同時,隻約定課時數量,不約定按天或按月計費,這樣就繞過了上述政策要求,逃避監管。更有甚者,有的早教機構把原先一年的合同分成4份,每份3個月,分別收取學費﹔有的模仿金融機構,推出培訓貸款,以及分期還款的服務。

在各式優惠中,多買課、多預付才能獲得更多優惠,成了早教機構的普遍招數。為了享受更大的優惠力度,消費者往往中招,自覺不自覺地提前支付了高額費用。支付的費用越高,機構一旦跑路,消費者承受的損失就越大。

為了防止校外培訓機構抽逃辦學資本,《意見》規定:“各地教育部門要加強與金融部門的合作,探索通過建立學雜費專用賬戶、嚴控賬戶最低余額和大額資金流動等措施加強對培訓機構資金的監管。”

上海市教委則出台硬性規定,明確開辦教育培訓機構,首先要在銀行專用賬戶中存入“學習保障資金”,保障在經營出現風險后用戶、員工的權益。

然而,對於很多本身就沒有合法資質的早教機構,這些規定缺乏有效的約束力,大多數消費者或是不懂得該如何核查早教機構資質,或是出於貪便宜的心態選擇了價格更低但實際上並沒有合法資質的早教機構,最終成為早教機構倒閉跑路的受害者。

面對這樣的情況,許多消費者防范意識不強,而某些早教機構的操作令消費者防不勝防。偽造資質、多份合同收費、大金額預付課時費……這些都是大多數消費者難以注意到、識別出的。而一些缺乏社會責任感的早教機構就利用這些陷阱躲避監管,一旦出現問題就一逃了之。

(責編:陳露露、李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