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西频道

田林县力推进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2023年03月22日11:06 |
小字号

近年来,田林县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管理,完善机制,切实加强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文化人才稳定增长和文化人才队伍素质的逐步提高,为推动田林文化旅游事业稳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立足资源优势,搭建人才培养平台。田林不仅历史文化悠久,而且民俗文化资源独具特色,近年来,田林涌现出一批立足本土写作的创作者,他们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功底,用文字向外界宣传田林的人文与风景。为将这批能够讲好田林故事的人变成田林的代言人,田林县委宣传部联合田林县文旅局、田林县文联,统筹利用县内场馆资源,打造人才培训载体平台,培养出了一批能够写好田林故事、拍好田林山山水水、唱出田林真实面貌的作者、摄影家、民间文艺家,创作出《瑶娘》《耍夫妻》《感恩》等一批具有时代精神、获得自治区肯定的精品剧目。2023年,王娇创作的《乡村振兴苗家福》、农卫锋创作的《人欢笋肥颂党恩》、韦国素创作的《农家喜事》、陆文如萱创作的《竹竿竹竿跳得蝴蝶飞》等4幅农民画美术作品,在中央宣传部文艺局、中央文明办二局、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2023年“新生活·新风尚·新年画”——我们的小康生活美术作品创作征集活动中入选,是广西入选最多的县份。

采取多种措施,用活文化人才力量。田林县高度重视文艺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人才队伍优势,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和旅游局、县文联坚持将文化的种子种入基层,让文化真正热在基层,亮在基层,暖在民心。现有1个县剧团,100余个农村业余剧团,通过开展节日民俗活动、戏曲进乡村文艺演出、送图书下乡等系列活动,不断丰富农村文化文艺活动。结合乡村振兴工作,组织开展壮汉瑶苗等各民族山歌传唱、民俗文化、民间孝道文化、家风家教文化、红色文化,开展革命历史故事、模范人物故事演讲比赛,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屯、身边好人、道德模范、志愿服务、孝老敬老、移风易俗、家风家教等典型评比宣传,引导和培养村民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涵养民族精气神。今年以来,田林县接连举办壮族祭“瑶王”、壮族“祭瑶娘”以及“销正月”等民俗文化活动,先后接待游客20.71万人次,旅游收入约2.1亿元。这不仅让观众感知乡村之美,也体验到传统民俗文化之乐,以及先民祖辈的古老智慧与诗意生活,更让老百姓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田林县将大力推进万吉山森林公园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利周乡村旅游示范区、定安历史文化小镇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盘活非遗资源,扩大非遗人才队伍。田林县地处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县域面积居广西第一位,辖14个乡(镇),居住着壮、汉、瑶、苗、彝等多个民族,是百色起义革命地、红军长征途经地,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每个村屯都有各自不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田林县注重非遗传承发展,贯彻落实“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理念,以活动开展为纽带,让非遗文化进农村(社区)、进校园、走进群众的生活,提升群众的文化自信,激发非遗文化活力。截至目前,田林县先后获得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授予“中国壮剧传承研究基地”和自治区文联授予“特色文艺之乡(壮剧)”等荣誉称号。建有壮剧中心、非遗文化中心、乡村戏台等壮剧学习展示基地。田林壮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全国第一批“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成为“中国壮剧之乡”;瑶族铜鼓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壮族祭瑶娘等8种民俗文化被列入广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冉俊彪)

来源:田林县委宣传部

(责编:庞冠华、许荩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