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合伙人”助力乡村振兴(深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年01月24日第07版页面截图
来宾市象州县马坪镇壮欢山歌飞扬。资料图片
改变乡村面貌的文旅实践
“白天干农活,晚上练壮欢,过几天我们还要在村里举办的晚会上表演呢!”近日,夜幕降临,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象州县马坪镇大佃村村民覃文静来到文化长廊,加入壮欢排练的队伍。她,是来宾市开展“文旅合伙人”公共文化志愿服务项目的其中一个受益人。
壮欢是壮歌的一种,歌词短小精悍、情味朴实,旋律优美。2010年,“马坪壮欢”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象州县马坪镇辖下的大佃村是一个壮族村落,这里的村民爱唱壮欢,老老少少都能哼上几句,但水平普遍不高。而且因为地理位置偏远,村民很难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
2019年,当地政府通过实施“文旅合伙人”项目,引入壮欢传承人、象州县史志办、广西传统工艺孵化中心等,在大佃村实施壮欢传承基地志愿服务项目,面向村民开展非遗传承培训。
来了“老师”,大佃村民也有了搞文化的热情。“大树下、凉亭里,都能看到学壮欢、唱壮欢的身影。壮欢渐渐成为大佃的‘金字招牌’。”马坪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覃美星介绍。壮欢传承基地志愿服务项目获得成功后,村委相继又引入了“书香家庭”、壮欢进校园、水果网络销售培训等“合伙人”志愿项目,现在村里每年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多达几十场。
依托当地壮欢文化以及“三月三”习俗,大佃村还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举办壮欢文化旅游品牌活动,吸引了大量省内外游客。2020年清明节期间,央视新闻《共同战“疫”》节目走进了大佃村。镜头下的大佃山水风光如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歌欢工作忙,好一派和谐美丽的景象。
创新推出“文旅合伙人”
大佃村的蜕变只是来宾市实施“文旅合伙人”项目助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来宾市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创新服务模式,推出“文旅合伙人”特色项目。项目利用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文化传承基础,补齐旅游短板。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牵头,面向社会招募社区、农村、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各行业中可以为项目助力的“合伙人”,动员群众特别是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士,共同参与到“文旅合伙人”志愿服务项目中,以此促进公共文化效能的提高,赋能乡村振兴。
“‘文旅合伙人’项目改变传统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存在的时间临时性、组织随意性和内容单一性等弊端,从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入手,建立文化服务供需对接机制,让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来宾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杨桂勇说。来宾成立了市“文旅合伙人”志愿服务中心,建立“合伙人”项目库,按照“中心组织备菜”—“示范点点菜下单”—“中心接单派单”—“合伙人送菜”—“多方评菜”的流程提供菜单式服务,根据群众需求量身定制和提供公共文化产品。
2020年,来宾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印发了《来宾市实施“文旅合伙人”志愿服务项目工作方案》,依托全市6个县(市、区)的810个村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培育孵化可长期实施的“文旅合伙人”项目。通过招募,各乡镇(街道)、农业、体育、水利、交通以及社会各行各业共提供了195个志愿服务菜单,涵盖文旅服务类、培训讲座类、手工制作类、教育服务类、科技种养服务类、健身体育服务类共6大类70多种服务内容,涉及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覆盖各个年龄段受众。
带动文旅事业大发展
在多方合力下,“文旅合伙人”项目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涌现出马坪镇大佃村的壮欢、大乐社区的彩调剧、妙皇乡思高村的书画培训、罗秀镇纳禄村的文化旅游、百丈乡雷山的滑翔伞飞行等70个典型“合伙人”项目,带动285家社会组织或企业参与进来。据统计,该项目服务人数已达45万余人次,公共服务中心全天向群众累计开放时间长达16小时。
得益于“文旅合伙人”项目的实施开展,一批文旅品牌也在来宾落地开花。如金秀瑶族自治县三角乡六定瑶寨打造了六月六“放木排”节,向游客展示传统放木排、瑶族冲糍粑、簸箕宴等民俗,为当地群众增加了收入;象州县百丈乡利用雷山风景区的地理优势投资建设滑翔伞飞行营地;忻城县推出了壮锦刺绣等12个“文旅合伙人”品牌;武宣县发展“文旅合伙人”模式,由返乡人才创业成立的荷韵莲藕种植合作社志愿团队,采取“合作社+返乡人才+贫困户”经营模式,解决本村及周边邻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不断增加群众的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逐年提高,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一次创新探索带动了文旅事业的大发展,公共服务中心变成乡村振兴的加油站。
“‘文旅合伙人’模式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精准用到群众文化需求上,降低了供给成本,提高了服务效能,让政府、社会组织和群众实现了多赢。”来宾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廖燕玲表示。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年01月24日第07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