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南区:因地制宜兴产业 脱贫致富有奔头

2020年06月08日08:49  来源:广西日报
 

香瓜西瓜喜获丰收,优质稻长势喜人,肉鸽扑腾着翅膀,黄牛哞哞叫着走上山头……在贵港市港南区的田间地头,到处都是生机盎然的景象。近年来,港南区积极引导各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在东津镇中和村,平坦的田地一片绿油油,微风吹飘传来一阵稻香。该村以党总支部书记甘永乾为领头羊,对中和村进行详细勘查,发现本村地势平坦、阳光、水源充足,村民都爱种植优质稻。在认真分析现状后,中和村村委因地制宜,谋划建立优质稻产业基地。

该村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着力整合70余亩的荒田等闲置土地种植优质稻,同时通过土地流转和农户代种给予务工补贴让贫困户实现增收致富。2019年,中和村完成了4万元集体经济收入目标,带动了69户贫困户277人持续稳定增收。“今年我们村推行‘早稻+晚稻+冬种马铃薯’连茬轮作模式,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达到10万元。”甘永乾满怀信心地说。

为带动优质稻的销售,港南区还引导通达米业、三禾米业等米业龙头企业与贫困户合作,建立产销渠道,与贫困户签订富硒稻种植收购协议,公司负责提供水稻种子及技术指导,贫困户负责田间生产,由公司保底或高价回收稻谷,辐射带动2000多贫困户增收致富。

瓦塘镇大村多为山地,水田种植条件受限,怎么办?驻村工作队、合作社、村两委和农户代表多次共同研究,寻找适合发展产业。经过考察和咨询农业专家,中药材橘红适合在当地山岭种植。在经济能人谢永怀的支持下,2018年,大村村民合作社将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40万元,投入橘红基地发展60亩橘红种植,占股55%,当年6月,橘红喜获丰收,村集体获益4万元。目前已累计有30多名贫困人员在基地务工,每天能有100元左右收入,该基地计划将橘红种植发展至100亩,带动更多贫困户入股、务工。

土地少、人员少、力量薄弱的村如何发展产业?大垌心村根据自身情况,发展占用土地少、需要人员少、投资回报快的养鸽项目。运用村里扶贫资金和贫困户扶贫资金入股的形式,投入100万元建成养殖基地,高新聘请专业技术人员驻场指导。2019年2月,首批乳鸽上市,为村集体和贫困户带来2万多元的收入。

下李、新庆、徐村、兴华、松马、南溪桥、铜鼓岭7个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发展存在困难的村则整合各种资金286.6万元,共同打造桥圩镇大垌心村“八村飞地抱团”白鸽养殖基地。基地建成运营以来,累计销售白鸽3万多只,为8个村带来集体经济收入50多万元,每户贫困户收益平均分红1.85万元,185户贫困户顺利脱贫。

港南区扶贫移民局局长刘兴华介绍,几年来,该辖区财政下拨产业扶贫专项资金9751.8万元,整合扶持资金5220.8万元,成功打造了20多个扶贫“联创”产业示范基地,带动10900户贫困户实现增收。同时,对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发展产业通过奖补政策进行扶持,发放产业奖补项目资金4531万元,累计受益贫困群众18553户。(刘志宁、樊盼盼)

(责编:周雨乐、庞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