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今年拿到的第一笔工资,我准备寄点回家里。”5月,天气渐热,王朝现的心也热了起来。复产复工后,王朝现从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者保乡中棒村来到广东中山一家家具厂打工。“之前因为疫情在家歇了几个月没有收入,如今总算拿到了工资,心里踏实了。”
“隆林每年常年在外务工的劳动力大概是8.5万人,这也是近几年来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今年受到疫情冲击,影响了贫困群众外出务工,对我们的预脱贫户和已脱贫户都造成了较大影响。”隆林县委书记张启胜说。
脱贫攻坚决胜之年,突如其来的疫情给隆林的脱贫路增添了阻碍。“压力很大,但动力更足!防疫脱贫两不误,决战脱贫攻坚,隆林一定努力交出一份合格答卷。”张启胜表示。
复产复工正加速,脱贫脚步不停歇
地处云贵高原的东南边缘,石山面积占三分之一以上,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小县城难以发展:2015年底,全县共精准识别出了97个贫困村86076名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高达23.57%。
87个村78247人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降到2.02%,四年来,隆林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王朝现家就是今年预脱贫户,父亲残疾、母亲年老,再加上小孩,一家4口主要靠他工资维持生计,一个月不上班就少了几千块工资,几个月不上班,搞不好就影响今年脱贫。”中棒村第一书记黄川说,正是出于这一担心,当复产复工的号角吹响时,他便第一时间到王朝现家动员他返工,还帮忙联系好了县里组织去广东的专车。
“当时我可激动了,以前出去打工都会舍不得离开,但这次却很期待。”王朝现说。
王朝现的情况不是个例,8.5万外出务工人员的返工情况足以影响该县脱贫攻坚战局。为此,隆林部署摸底收集贫困劳动力就业意愿、就业意向,同时和广东、浙江等地用工需求量较大的厂家进行劳务对接,实行包车点对点接送,引导贫困群众尽快返岗务工,降低疫情影响。
“我们专门组织大巴专车驱车八小时,直接将外出务工人员由隆林送至广州等地,确保安全返工。到目前,我们已经组织外出务工9.06万人,其中贫困群众3.24万人。”张启胜说。
“现在我们村干部每天都走村入户,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工,同时还要督促村民抓紧开展夏粮耕种。”弄桑村第一书记韦明说。
“眼下正是夏粮耕种时节,玉米、桑苗、水稻进入施肥崔长期,再不施肥起来,就误了农时。我这两天也在忙着自家玉米地的施肥。”弄桑村村支书杨文东说,自治区政协办公厅定点帮扶弄桑村、大庆村、么窝村、梅达村去年底各捐赠了50吨化肥等物资,助农备耕。除了帮农种外,自治区政协机关还在养的方面下功夫,通过安排了帮扶产业设施经费28万元,2万只土窑鸡苗,激发贫困户发展庭院养殖经济,增加产业发展收入。
“当前脱贫攻坚已到最后冲刺期,全体干部职工要用极致的拼搏去战胜极度的贫困,用最硬的作风去啃下脱贫攻坚最硬的骨头。”自治区政协主席蓝天立在隆林调研时,对全体干部职工决战贫困提出要求。
“目前我们村还有10户32人未脱贫,我还要再仔细走访,确保完成脱贫摘帽任务,决不让一户家庭掉队。”为把脱贫任务“清零”,驻村第一书记韦明深入群众逐户排查,差缺补漏的同时,携手群众谋划新发展。
“盘活资源,因地制宜加大产业发展,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更牢靠。”弄桑村计划利用15亩水库和2亩水塘,引进公司开发成养鱼休闲垂钓度假项目;利用水和土地资源优势,引进企业开发阳光玫瑰葡萄采摘园、蔬菜大棚或栽种承包药用植物等经济作物,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基地;利用敢豪屯老宅子有闲置房屋60多间,承租作为产品仓库,或转化种桑养蚕的蚕房,发展桑蚕产业;深化与富凤集团合作,扩大林下养鸡规模,多样化促进产业发展,不断增加群众产业发展收入。
发展特色产业,确保持续增收
“今年我又扩大了2.3亩的桑园!政府政策那么好,我心里有底气,拼了命也要甩掉贫困帽子。”杨亚生看着自家山坡上的桑苗脱贫信心很足。
杨亚生家在隆林县新州镇水洞村。“我家去年种植1.7亩桑树,养了四批蚕,收入5000多元。”杨亚生说,这还是因为没有做好防病,影响了收入。有了去年的技术积累,今年一定更好。
信心不仅来源于技术提升,更来源于政府提供的巨大支持。“桑苗由政府免费提供的,同时投资近3000万元,新建3万多平米的蚕房,供桑健康立卡户免费使用。”隆林县县长杨科说。
钱从哪里来?“要感谢兄弟省份,东西部扶贫协作,广东深圳市罗湖区对口支援我们县,提供了宝贵的资金支持。”张启胜说。
蚕茧再多也不愁市场。“我们公司对桑农的蚕茧保底收购价20元一斤,我们公司一年就需消耗鲜茧330万斤,目前隆林年产鲜茧100万斤,根本无法满足需求,我们还要从贵州、云南等地收鲜茧。”广西隆林嘉利茧丝绸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吴素玲表示。
近年来,隆林各族自治县围绕“产业富民、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蚕桑脱贫产业,充分发挥蚕桑产业在行业扶贫中的作用,蚕桑产业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为促进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脱贫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0年,隆林各族自治县还要大力发展蚕桑脱贫产业,新种桑园面积27087亩(其中新建两个石漠化山区千亩桑蚕高产示范基地3000亩),力争实现产值12602万元以上(含附加值),促进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脱贫。
产业基地建起来,土地利用就灵活了。克长乡后寨村贫困户杨坤志家有4人,劳动力一人,之前因缺乏劳动力而无法就业或发展产业增收,“这次村里建桑园产业示范园,他把7.5亩地流转进去,增加2700元收入。”后寨村支书杨成龙说。
“建立产业示范园,用带贫益贫机制,把因病、因残以及居住石山地区无法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参股分红,实现稳固增收脱贫。”杨科说。
搬得出稳得住,居民生活有保障
“疫情发生后,我们考虑到订单会受影响,果断做了调整。公司一楼原来是服装生产线,如今已经改建成了口罩生产线开始投产了。”隆林扶贫产业园区昌隆服装厂门口,总经理黄东海介绍,这样既有利于公司发展,又能保障贫困户的就业,县里有关部门表示支持。
“为帮助部分贫困群众尽快实现就近就业,县里拿出2000万元作为激励鼓励政策资金,对在6月30日前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本县企业进行奖补。”杨科说。
昌隆服装厂的员工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0人,如今已全数返工上岗,这些贫困户中有许多来自附近的隆林鹤城新区安置点。
隆林鹤城新区安置点是隆林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016年11月开工建设,占地面积1053亩、计划安置3382户14604人,如今已全数交付入住。“摸清搬迁群众的学历、年龄和就业意愿,探索‘迁企融合’模式,我们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确保搬迁群众1户至少有1人以上实现转移就业。”隆林县扶贫办主任刘杰说。
“从我家骑车到公司也就10分钟左右,每天按点上下班,周末休息,这两年都没变过。”来自者浪乡坡合村的脱贫户罗荣内告诉记者,从2018年12月份搬迁至隆林鹤城新区安置点后,她的生活就变得十分规律。
由于表现优异,罗荣内已经从昌隆服装厂普通女工升职为管理人员。丈夫过世后,一个人拉扯两个小孩长大,罗荣内前些年过得很是不易。如今大女儿外出务工,小儿子高中毕业后去了部队,而自己也有了稳定工资,日子越过越好。
“就近入学、就近就医、就近就业,我们在易地扶贫搬迁推行‘三就近’原则,全力做好后续扶持和小区管理,让搬迁贫困户生活稳定,脱贫有保障。”刘杰说。
“为让贫困群众稳得住、能致富,我们利用公益性岗位就业巩固一批,‘飞地’等产业带动巩固一批,劳务输出巩固一批,低保兜底巩固一批。”杨科说。
“我这把年纪还能在家门口上班,同时又方便我照顾孙子。”德峨镇弄杂村搬到城西安置点的杨心奶感激地说,公益性岗位补贴加上社区物业管理单位聘请工资,60岁左右的她一个月有1800元收入,而且上班和带孩子两不误。
防疫消杀、卡点值守、保洁员,在巩固2019年开发1176个村级扶贫公益性岗位的基础上,隆林因地制宜在全县16个乡(镇)179个行政村(社区)和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发了6250个公益性岗位,安置全县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和有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确保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劳动力顺利脱贫。
“政府引荐,我在家门口还能上班,而且每天把工作任务完成后,还能到地里面干农活!”者浪乡播立村贫困户陶妹开心地说,她家有6口人,丈夫过世,一个人四个小孩和一个老人,主要靠她维持生计。“有公益岗位补助、C类低保再加打些临时工和种植一些农作物收入,今年肯定脱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