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推動民族村寨發展鄉村旅游

“我家有12間客房,房間早早就被訂滿了。”近日,桂林市興安縣華江瑤族鄉龍塘寨村民龍家友說。
龍塘寨是興安縣“華江九寨”之一。近年來,當地搶抓民族村寨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試點機遇,大力發展旅游業。全寨12戶人家,有11戶在經營農家樂或民宿,吃上“旅游飯”。
據了解,為全面推進和美村寨建設,廣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借鑒“千萬工程”經驗,立足資源稟賦,以規劃為引領,將開展民族村寨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試點項目作為和美村寨建設行動的一項重要抓手。2021年以來,共遴選了四批59個村寨作為試點。
自治區民宗委等部門每年利用30%以上的中央少數民族發展任務資金投入民族村寨建設,保護利用特色建筑風格,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促進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2021年以來,給予每個試點村寨300萬—500萬元資金傾斜支持,累計投入中央少數民族發展任務資金2.17億元,帶動其他財政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入100多億元,對59個試點村寨進行集中建設,通過旅游帶動群眾就業增收和促進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
按照“一村一策”原則,借助專業機構力量,結合實際高標准高質量編制規劃,制定民族村寨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試點方案,嚴格按照規劃和試點方案全面推進試點工作。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堅持規劃先行,把20個生態旅游精品村納入總體規劃。百色市德保縣組織專家學者深入調研,形成了《凌雷村村庄規劃(2021—2035年)》,打造139棟傳統干欄式民居,建設口袋公園、景觀小院,讓鄉村變身詩意田園。
民族村寨以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引領,深入挖掘、整理、開發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事實、活態遺產和體驗項目,在文化共享、文化交融中進一步增強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來賓市金秀瑤族自治縣的六巷屯利用大瑤山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厚重深遠的人文底蘊,推出“走費孝通之路,澆民族團結之花”等研學品牌,2024年研學旅行學生達1萬多人次,帶動當地村民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
各民族村寨依托當地文化資源優勢,做實鄉村旅游產業。桂林市灌陽縣洞井村積極探索“民族村寨+產業+旅游”模式,建成一批以田園、鄉村為主題的特色民宿、農家樂。崇左市江州區新和鎮卜花村充分發揮糖、果等特色資源優勢,推動村寨古朴民風民俗、傳統農業文明煥發新活力。
守好用好生態資源,持續擦亮“山清水秀生態美”金字招牌。桂林市雁山區草坪回族鄉潛經村,大力實施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全面退出漓江500米范圍規模化養殖,保護漓江岸線生態竹林1000余畝,建成13.6公裡漓江沿線步行綠道,接待游客超100萬人次。南寧市賓陽縣古辣鎮蔡村,將“古辣香米”特色產業與旅游開發相結合,實現“家門口即是景區”。(記者何明華 通訊員李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