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要聞

大新縣:代表履職解難題 科技賦能“甜”產業

2025年07月31日15:51 |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小字號

在廣西大新縣欖圩鄉新球村,1.1萬畝甘蔗田不僅是村民們賴以生存的“錢袋子”,更是支撐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然而,長期以來,傳統種植模式帶來的水資源浪費、肥料利用率低、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等問題,如同“緊箍咒”般制約著產業效益的提升和可持續發展。如何打破瓶頸,讓這一“甜蜜事業”煥發新活力?新球村人大代表聯絡站以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立足職能定位,組織駐站代表深入田間地頭聽民聲、察實情、謀良策,將推廣甘蔗水肥一體化技術作為履職重點,用科技為產業升級插上翅膀,讓“甜蜜事業”真正甜到了村民心坎裡。

今年4月,工作人員在採取滴灌種植的甘蔗地裡查看蔗種發芽情況。大新縣欖圩鄉政府供圖

今年4月,工作人員在採取滴灌種植的甘蔗地裡查看蔗種發芽情況。大新縣欖圩鄉政府供圖

深調研、聚共識,找准產業升級“金鑰匙”

破解產業發展難題,必先找准症結所在。2024年初,欖圩鄉組織部分村支書、人大代表及種植大戶赴鄰近的江州區,專題考察學習甘蔗水肥一體化技術。考察團帶回的不僅是先進經驗,更點燃了新球村破解產業困局的希望。新球村人大代表聯絡站迅速行動,第一時間將解決甘蔗產業發展難題列為年度重點履職項目,一場旨在推動產業升級的攻堅戰就此打響。

駐站代表們深知,要讓技術真正落地,必須摸清家底、找准痛點。他們放棄休息時間,頂著烈日多次深入蔗田,踩著泥濘走訪農戶,與種植大戶算成本賬、聊種植難題、聽發展訴求。“澆水全靠天或者大水漫灌,水跑了不少,甘蔗卻‘喝’不飽”“肥料撒下去,到底有多少被吸收了心裡沒數,有時候多了燒苗,少了又不夠”“雇人澆水施肥,一天工錢不少,忙活一季下來,人工成本佔了大頭”……一句句朴實的話語,道出了蔗農們的無奈,也讓代表們對產業症結有了更清晰的認識。經過系統梳理,水資源管理粗放、肥料施用不精准、人工依賴度高三大核心問題浮出水面。

“考察時看到江州區的蔗農用上水肥一體化技術,水管鋪到地頭,按一下開關,水和肥就能精准送到甘蔗根部,省了不少事,產量還高。我們村的甘蔗要想提質增效,這技術必須引進來!”在聯絡站組織的專題討論會上,一位駐站代表的話引發了大家的共鳴。經過多輪論証,進站代表們形成共識:推廣甘蔗水肥一體化技術,是突破發展瓶頸、提升產業綜合效益的“金鑰匙”。

技術員進行滴灌布管道。大新縣欖圩鄉政府供圖

技術員進行滴灌布管道。大新縣欖圩鄉政府供圖

破疑慮、解難題,打通技術落地“中梗阻”

新技術推廣,難在讓群眾從“要我用”變為“我要用”。起初,不少蔗農心裡打鼓:“這技術聽著洋氣,真有那麼好?”“一套設備下來得花不少錢,萬一沒效果怎麼辦?”“我們年紀大了,學不會復雜操作咋整?”面對種種疑慮,新球村人大代表聯絡站沒有退縮,多管齊下推動技術走進田間地頭。

為了讓蔗農真正了解技術,聯絡站組建了一支由人大代表牽頭,農技專家、村干部、志願者參與的宣講隊伍。代表們帶著宣傳冊、拿著示意圖,走進村屯農戶的院子裡、來到蔗田的田埂上,用通俗易懂的方言講解:“這技術就像給甘蔗‘打點滴’,水和肥按比例配好,直接送到根部,不浪費、吸收快。”他們算清“效益賬”:傳統種植一畝地澆水施肥要3個人忙活大半天,用了新技術1個人1小時就能搞定,既可以減少水肥量流失,也可以提高產量,通過宣講、答疑,讓科學種植的理念慢慢扎根。

聯絡站精心組織了現場觀摩會,在試驗田邊架起設備,讓農技專家現場操作演示。當看到清水和肥料通過管道均勻地滲入土壤,直達甘蔗根系,不少蔗農圍上來仔細打量。“你看這管道埋得多淺,不傷根﹔這開關一擰就動,咱老年人也會用。”一位有著20多年種植經驗的老農摸了摸管道,連連點頭。親眼所見的效果,比千言萬語更有說服力,不少蔗農當場表示:“這技術確實好,我們也想試試!”

推廣過程中,聯絡站始終把群眾的顧慮放在心上。通過代表接待日、日常走訪等機制,收集到“設備投入高”“后期維護難”等意見后,駐站代表們第一時間向鄉黨委、政府和農業服務中心反映。在代表們的積極推動下,鄉黨委、政府專題研究解決方案:向上爭取到項目資金補貼,降低農戶初始投入﹔組織技術人員成立服務隊,負責后期維護﹔還探索出“農戶自用自管+集體統一協調”的管護模式。

群眾在給甘蔗進行施肥管護。大新縣欖圩鄉政府供圖

群眾在給甘蔗進行施肥管護。大新縣欖圩鄉政府供圖

樹標杆、促擴面,激活鄉村振興“新引擎”

“試點先行、示范帶動”,是新球村推廣新技術的穩妥策略。在人大代表聯絡站的建議下,村“兩委”決定用村集體經濟資金“打頭陣”,打造81畝核心示范區。代表們全程參與選址、規劃、建設,協調解決土地流轉、設備採購等問題。經過兩個多月的施工,水井泵房建起來了,輸配水管網鋪到了田間,智能控制系統安裝到位,一個標准化的示范區初具規模。

為了讓示范區真正發揮作用,聯絡站邀請農技專家定期駐點指導,人大代表們也成了“田管家”,每天到示范區查看甘蔗長勢、記錄設備運行情況。功夫不負有心人,到了生長期,示范區的甘蔗明顯比周邊傳統地塊的高出一截,莖稈更粗壯、葉片更翠綠。經初步測算,示范區畝產預計能從傳統種植的5噸左右提升至7-8噸,每畝年產值保守估計增加1000元以上。

從深入調研到技術落地,從試點示范到逐步推廣,新球村人大代表聯絡站用實干詮釋了“人民代表為人民”的初心。正如欖圩鄉副鄉長許康平所說:“新球村的實踐証明,科技是產業升級的‘加速器’,人大代表是聯系群眾的‘連心橋’。我們將總結經驗,讓更多蔗農享受到科技紅利,讓這‘甜蜜事業’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結出更多碩果。”如今,行走在新球村的蔗田間,一條條黑色的管道在陽光下泛著光,不僅滋養著茁壯成長的甘蔗,更孕育著村民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梁桂花、王睿彬)

(責編:陳露露、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