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

宜州:鄉村振興工作答卷亮眼 桑園面積20連冠領跑全國

2025年03月17日16:30 |
小字號

宜州蠶農收繭忙。宜州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宜州蠶農收繭忙

去年以來,河池市宜州區以“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為主線,在鞏固脫貧成果、保障糧食安全、做強特色產業、建設和美鄉村等方面持續發力,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績單:全區累計投入銜接資金2.25億元,實施產業發展項目11個,鄉村建設項目194個,特色產業覆蓋率達98.37%,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不斷加快。

守好“命根子”端穩“金飯碗”。該區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投入3600萬元實施耕地恢復整治,建成高標准農田5萬畝,創新推出“田長+網格員+農戶”三級管護體系。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78.6萬畝,總產量達26.5萬噸,單產提升2.3%,獲評廣西耕地保護激勵縣。智慧農業監測系統24小時守護“米袋子”安全。

傳統產業迸發“新絲路”。實施“桑蠶產業振興工程”,完成低產桑園改造9.8萬畝,創新推廣“桑-蠶-菌-肥”生態循環模式。五和博澳等龍頭企業帶動形成從種桑養蠶到生物制藥的全產業鏈,鮮繭年產量突破7萬噸,蠶繭質量指標居全國前列。在劉三姐鎮,萬畝標准化桑園與絲綢文化體驗館、桑果採摘園串聯成鏈,帶動鄉村旅游收入突破8000萬元。

宜州人們正在收稻谷

農民正在收稻谷

特色產業奏響“增收曲”。構建“3+N”現代農業體系,糖料蔗總產突破180萬噸,建成西南最大甘蔗良種繁育基地﹔碧木萬頭肉牛養殖場採用“村集體+企業+農戶”聯建模式,帶動67個村年均增收12萬元﹔三岔陸基圓池養魚項目實現“一池三收”,水產畝產值達傳統養殖的5倍。全區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912家,創建各級現代農業示范區251個,帶動3.2萬農戶戶均增收6500元。

鄉村振興注入“強動能”。建立防返貧動態監測“紅黃藍”預警機制,3455名監測對象消除風險,開發鄉村公益性崗位2300個。創新實施“鄉村振興積分制”,將環境整治、移風易俗等納入考核,97%的行政村建立數字化管理平台。在安馬鄉木寨村,村民通過參與文明實踐累計兌換積分12.6萬分,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45萬元,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桑園面積蟬聯全國縣域“二十連冠”、耕地保護獲自治區專項激勵、易地搬遷經驗全國推廣……一項項突破性進展,宜州正以“趕考”姿態書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宜州區農業農村局局長陸漢策表示,下一步將聚焦打造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深化“科技+品牌+數字”三輪驅動,讓千年蠶鄉在新時代煥發更加奪目的光彩。(林秋妮)

來源:宜州區委宣傳部

(責編:陳燕、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