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河池市政協:有形有感有效助推民族團結進步
2024年,廣西河池市獲評“第十一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南丹縣、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獲評“第十一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成績的取得,是該市扎實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結果,也凝聚著河池市政協傾力助推民族團結進步的情懷與擔當。
近年來,廣西河池市政協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持續開展“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委員行動”,在有形有感有效助推民族團結進步中匯聚“政能量”,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發揮紅色資源優勢,多層次宣傳宣講民族團結故事
廣西河池是革命老區、廣西農民運動發祥地、百色起義策源地。市政協依托當地豐富的歷史文化、紅色革命文化資源,市縣聯動、直達基層,多層次宣傳宣講民族團結故事,夯實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的思想基礎。
市、縣(區)政協牽頭組織在11個縣(區)建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委員教育實踐基地15個,開展“心連心”“一家親”系列活動40多場次,引導各族干部群眾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組建以政協委員為主體的12支宣講團,深入鄉鎮(街道)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規135場次,宣講民族團結故事55場次,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
組織200多名委員創建讀書群,通過編唱山歌等形式傳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依托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活動月,通過組織舉辦山歌擂台賽、主題文藝晚會等形式,構建“節慶+宣傳”“節慶+互嵌”“節慶+融合”模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助推桂黔兩省區(六縣)在天峨縣建成全國首個邊界民族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學基地,為跨省區聯動開展民族政策宣傳、民族理論研討和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等研學活動搭建堅實平台,積極促進桂黔紅水河地區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
發揮地域文化優勢,多渠道助力打造民族團結精神家園
廣西河池是世界銅鼓之鄉、歌仙劉三姐故裡,源遠流長的銅鼓、山歌、彩調等民俗文化在這片土地上世代傳承。市政協充分發揮地域文化優勢,多渠道助力打造各族群眾共有精神家園。
助力打造銅鼓民俗文化品牌。組織委員投身國家級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建成銅鼓文化傳承基地等場館125個,助推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區成功入選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助力打造民族體育文化品牌。開展“弘揚民族體育文化傳統 助推民族體育與旅游融合發展”“加強特色民俗文化保護利用”等系列專題調研,參與《桂在協商》全媒體協商,提出具有前瞻性、可行性的意見建議70多條。
助力打造民族服飾文化品牌。組織市、縣(區)政協委員結對聯系各界別群眾,宣傳推介民族服飾文化品牌,增進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助力打造民族特色美食文化品牌。依托廣西“三月三”、瑤族祝著節、仫佬族依飯節、毛南族分龍節等民族傳統節慶活動,通過協商調研、資政建言、提交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助推民族特色美食火熱“出圈”,打響美食文化品牌。
發揮協商民主優勢,多方位參與構建民族團結幸福家園
河池市政協充分發揮協商民主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作用,通過專題調研、協商建言和委員專項行動等方式,多方位參與構建民族團結幸福家園。
圍繞“河池少數民族文化品牌”“少數民族飲食文化傳承、研究和開發”“深化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等20多個議題開展協商議政,提出意見建議87條,助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走深走實。
聚力鋪就致富“路”。組織委員就加快少數民族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和紅水河通航設施建設等方面提出提案30多件,助推縣縣通高速、村村通瀝青水泥路,助力打造現代綜合立體交通體系。2023年8月,貴南高鐵開通運營,河池邁入“高鐵時代”,鋪就了民族地區的民族團結之路、開放通達之路、繁榮發展之路。
獻計共建安樂“家”。聚焦鞏固拓展民族地區脫貧攻堅成果,加快推進鄉村振興,組織委員就易地搬遷安置點建設開展協商議政,助推全市121個易地搬遷安置點18.13萬名各族群眾和諧相處、守望相助,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等方面互嵌互融。
踐行助推振興“業”。以“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委員行動”為引領,一體化推進產業振興、鄉村振興、科教振興等委員專項行動。市、縣(區)2073名政協委員結對聯系界別群眾4186名,收集並反映社情民意信息近1000件、意見建議2800多條﹔參與協調引進產業項目249個、企業211家,幫助協調解決問題357個﹔捐資捐物折合7000多萬元,為群眾辦實事1340多件。(陳海洋、張祥東、覃志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