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韻今輝:千年靈渠煥發新活力
人民網興安11月5日電 (記者沈泉池)兩千多年前,一條精心選址和巧妙設計的人工運河,將湘水和漓江迂回貫通,進而連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秦始皇以此為糧道,得以迅速統一嶺南地區。這條運河就是靈渠。
近年來,隨著桂林世界級旅游城市的打造,這條千年古渠煥發新活力。“靈渠是一個起於軍事、之后被人們用2000多年時間來全面完善的水利工程,是一條集軍事、農業、灌溉、生產、生活等功能於一體的靈巧之渠。”靈渠研究會名譽會長陳興華說。
靈渠上的人字壩。人民網記者 嚴立政攝
在陳興華看來,古人在開鑿靈渠的過程中,總結運用了修建都江堰的經驗,並且有創造性的發揮。靈渠令后人驚嘆的在於巧妙的設計。渠首精華工程為一個“人”字形攔河壩,由大、小天平組成,天平的連接處設計了一個鏵嘴,將湘江之水三七分導,七分水順大天平回流到湘江,三分水經小天平和南渠注入漓江,三七分水使南北兩渠的水深都基本保持在1.5米,以適應行船運輸。“靈渠陡門被稱為‘世界船閘之父’,正是有了這種相當於現代船閘作用的陡門,靈渠成為世界上第一條能夠翻山越嶺的人工運河。”陳興華表示。
據介紹,靈渠全長約37公裡,經過歷代維護和修繕,如今的靈渠依舊具備通航功能,只是在桂黃公路和湘桂鐵路等建成通車后,其通航功能逐漸弱化,但灌溉、排洪、生態補水等功能價值仍在不斷延展。如今,靈渠總灌溉面積已達6.5萬畝,灌區覆蓋興安縣的5個鄉鎮186個自然村,受益人口5.9萬余人。灌區除種植水稻外,還種植葡萄、柑橘、草莓等經濟作物。
游客乘船領略靈渠魅力。人民網記者 嚴立政攝
保護好靈渠,讓這條千年古渠歷久彌新,是興安縣歷屆黨委政府的共識。興安縣頒布實施《桂林市靈渠保護條例》,挂牌成立靈渠博物院,籌辦世界運河大會研討會,探討運河文化保護傳承,為“活態遺產”提供智力支撐,助力打造桂林世界級旅游城市。
2018年,靈渠成功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使得靈渠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大大提升。靈渠距離“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又近了一步。
此外,興安縣近年來以靈渠水系綜合治理為重點,採取清淤疏浚、岸坡整治、堤防加固、水系連通改造等措施,恢復農村水系生態、防洪排澇、灌溉供水等基本功能,使靈渠穩定於III類水質,推動靈渠兩岸村屯風貌改造及田園文旅綜合體建設,馬頭山、江西坪等沿岸20余個精品村庄成為美麗宜居鄉村典范。
靈渠南渠流經景色宜人的興安縣嚴關鎮江西坪村。人民網 付華周攝
今年8月,桂林市首個農旅結合公園——興安縣靈渠葡萄公園正式開園。公園橫跨興安縣嚴關鎮和溶江鎮,依托千年靈渠南渠而建。園區內有4000畝的葡萄種植區域。
“在這裡,您可以攀登靈渠36陡、陡陡可見的馬頭山﹔也可以體驗採摘到小而精、精而優、優而特的陽光玫瑰葡萄。”嚴關鎮黨委書記俸勇介紹,游客還可以到三米驛站,嘗嘗興安的米酒、米粉、米糍粑和靈渠人家鄉村的民俗文化。
“努力讓靈渠成為打造桂林世界級旅游城市的一張靚麗名片。”興安縣縣長韋遠明在接受人民網專訪時表示,興安縣以靈渠申遺為重點,堅持生態優先、保護為主、傳承文化,開辟靈渠人文與生態融合新路徑,不斷帶動靈渠周邊環境、經濟、文化升級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