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民族齊團結 山水同奏和諧曲
廣西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區,各族人民長期以來親如一家,民族關系十分融洽,是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當前,廣西正進一步彰顯擔當,堅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各項工作的主線,扎實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建設,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做出積極探索。
為展示廣西推進示范區建設的舉措經驗和先進典型,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統戰部聚焦廣西14個設區市,推出“建設示范區·亮點巡禮”系列報道,講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廣西故事。
放眼桂林,山如黛染,水似碧玉。這裡是大自然饋贈中華民族的瑰寶之地,是聞名世界的旅游名城、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及宜居宜養的生態山水名城。同時,桂林也是多民族聚居地區,2023年1月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
近年來,桂林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建設桂林世界級旅游城市為統領,持續在建設“五個家園”方面下功夫,打造特色品牌,彰顯成效,把山水秀美的桂林打造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廣闊舞台,生動詮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溫度和力量。
打響民族品牌 傳統旅游玩出“新花樣”
在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的黃洛瑤寨,被譽為“天下第一長發村”,曾榮獲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中國傳統村落等稱號,全屯共有96戶364人,其中98%為瑤族同胞。
紅瑤長發非遺傳承人潘繼鳳和姐妹們在黃洛瑤寨歌舞場為中外游客展示紅瑤民俗文化。精美的瑤族服飾、烏黑亮麗的長發、精彩絕倫的民俗表演……近一個小時的演出讓游客們流連忘返。58歲的潘繼鳳激動地說:“以前生活全靠種田,如今我們可以參加舞蹈隊演出獲得報酬,制作特色繡品,經營民宿。收入比過去翻了將近兩倍,生活真是一年更比一年好。”
2012年,“龍勝瑤族長發習俗”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紅瑤長發文化由此聲名遠揚。黃洛瑤寨中,頭發長達1米以上的紅瑤婦女就有60余位,其中頭發最長的達2.14米,曾獲大世界吉尼斯總部頒發的“群體長發女之最”証書。2014年,憑借紅瑤長發的名氣,黃洛瑤寨建設“黃洛歌舞”並正式向公眾開放。從此,“黃洛歌舞”成為黃洛的重要旅游項目,也是當地群眾的主要收入來源。
潘繼鳳介紹,歌舞設有山歌迎賓、晒紅衣、婚俗表演、長發梳妝、團圓舞五個節目。表演場次和時間靈活,游客人數滿12人以上即可開演,極大地滿足了游客的觀看需求。其中,最具龍勝特色的節目當屬“團圓舞”。
共跳團圓舞蹈是龍勝深入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特色舉措,在龍勝的村村寨寨中廣為流行。無論是大型演出還是節慶活動,都能看到“團圓舞”的身影。
傳統旅游玩出“新花樣”。“黃洛歌舞”獨辟蹊徑,將“團圓舞”融入旅游之中,帶到聚光燈下和游客中間。賓客們在跳舞的過程中交流民族情感,極具融入感。旅游之路上的“團圓舞”不僅成為當地人的“幸福舞”,更舞動出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及國內外訪客之間的團結和諧。
龍勝民宗局局長蒙雲龍介紹,近年來,黃洛瑤寨充分利用自身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旅游業,帶動各族群眾共同發展。2023年,黃洛瑤寨接待游客10多萬人次,僅旅游歌舞表演收入就達392萬元。
同時,黃洛瑤寨堅持“科技與旅游”兩手抓,從過去隻有傳統的特色紅瑤歌舞、長發梳妝表演等旅游項目,發展到引入科技實現農業產業升級、淘米水產品創新,實現了瑤寨的產業振興,壯大了村集體經濟收入,帶領各族群眾奔著共同富裕幸福家園的目標前進。
社區“微治理”升溫“大幸福”
九龍社區位於桂林市靈川縣八裡街開發區核心腹地,其中80%的居民為流動人口,瑤、壯、侗等少數民族人口1305人,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雜居新興社區。
社區緊緊抓住民族工作與社區管理服務的結合點,以“有溫度的服務,有質感的幸福”為服務理念,積極推動社區與機關、企業、醫院、學校、家庭融合共建,構建社區治理共同體,形成區域統籌、多方聯動、共建共享、高效的基層治理格局。
“我們以企業需求和服務群眾為導向,依托社區‘志願者驛站’、黨群服務中心等陣地,聯合結對共建企業為居民群眾免費提供就業政策咨詢、求職登記、信息發布等服務,與轄區企業聯動設置‘媽媽崗’,有效拓寬了寶媽的就業渠道,同時緩解了企業的‘用工難’問題。”九龍社區書記羅小寧介紹說,目前社區已助力各族群眾180多人在共建企業找到合適工作崗位。
外省苗族姑娘李國英因婚嫁來到九龍社區長期居住生活,她是園區企業“媽媽崗”的一員,孩子今年上小學三年級。李國英說:“以前找的大部分崗位下午都需要在崗,不方便接送孩子。現在‘媽媽崗’下午4點到5點之間可以休息一個小時,正好可以去接小孩,而且也不需要上夜班。”如今,李國英已在“媽媽崗”工作一年多,工作時間靈活,既能照顧家庭又有穩定收入。
九龍社區還與醫院融合聯動,開展“醫惠民生”活動。目前已舉辦“送醫進社區,健康進家門”“健康大講堂”等活動16場次,服務居民群眾2000余人次。通過多方融合共建服務,托起各族群眾穩穩的幸福,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區域差距、民族差距。
為了讓來自五湖四海的各族群眾“進得來、留得住、過得好、能融入”,社區推進網格化管理,將轄區劃分為8個網格,配置網格管理員,通過問卷調查、入戶調查等方式對社區居民進行摸底調查,了解掌握人口基本信息和需求。
九龍社區居民雷大爺家裡有三位老人,均患有高血壓等基礎疾病,尤其是雷大爺常年臥床。雷大爺的兒媳婦說:“現在好了,社區共建醫院的醫生會來家裡給爸媽體檢,化驗結果也會送過來,我們的壓力減輕了不少。”
九龍社區構建了“社區黨組織+業委會+物業+網格員”的服務體系,吸納黨員、離退休老干部、保潔人員、物業保安等1100人建立“九龍管家”隊伍,積極與各族居民聯絡、談心、解困,通過每日巡、經常訪、隨手做、實時報、及時化,確保小事不出樓棟、大事不出社區。
張益龍退休后選擇在八裡街定居,自願加入九龍社區“五色”志願服務隊——“石榴籽”平安志願者巡邏隊。這支巡邏隊平均年齡55歲,在社區義務開展防災防盜巡邏,承擔起維護社區穩定、保障社區居民安居樂業的重要任務。
如今,這支義務巡邏志願者隊伍在社區的整合下已發展壯大到了50余人。他們既是社區的平安守護者,又是熱心的糾紛化解者,更是合格的政策宣傳員,見証著社區多民族“互嵌式”發展的幸福圖景。
現在,張益龍逢人便稱贊:“我們社區是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在這裡生活既安心又幸福!”像張益龍這樣在九龍社區實現安心幸福生活的各民族群眾數不勝數。
九龍社區於2022年獲評自治區第五批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2023年獲評自治區第九次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
小桂花“綻放”大產業
走進桂花公社,迎接客人的是一株高大的桂花樹,樹齡已達180多歲,再往裡走,矗立眼前的是一株更為巍峨的參天桂樹,樹齡高達380多歲。罕見的桂花古樹,吸引不少游客打卡拍照。
尋覓萬年桂花籽,留影七彩桂花雨……在桂林市桂花公社景區,游客們興致盎然地參觀桂花文化體驗館和桂花主題公園,開啟一段“沉浸式”的桂花文化之旅。
桂花公社是桂林市順昌食品有限公司旗下公司,2021年“三月三”正式對外開放,佔地30多畝,由桂花文化主題公園、桂花文化體驗館、桂花樹下度假酒店三個部分組成,是全國首家桂花文化沉浸式文化博覽園。全公司657名員工,其中少數民族職員165人,佔整體用工人數的25%。
“一到節假日,游客便會蜂擁而至。雖說會比往常累了一些,但是能讓游客全方位體驗到我們獨具特色的桂花文化,心中很有成就感。”當地的毛南族姑娘葉歐在朋友的推薦下,於2023年入職桂花公社導接部游客中心,擔任接待員一職。“公司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就業崗位,大家親如一家人般共同做事,特別有干勁。”葉歐說。
除了擴充就業崗位,桂林市順昌食品有限公司還在龍勝各族自治縣成立分公司,帶動和平鄉金江村、泗水鄉潘內村、偉江鄉新寨村、平等鄉甲河村等8個行政村的村民參與桂花種植,每年在龍勝收購干桂花約8.8噸。在確保獲得最優質的桂花原料的同時,也實現帶領村民增產增收、共同致富的美好願景。
桂花公社在做大做強的同時,在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方面也發揮了積極作用。依托自治區級非遺項目“桂花糕制作技藝”,桂花公社打造集研學、旅游、休閑購物為一體的旅游新業態,成為桂林旅游的“網紅打卡地”。
唱紅色歌曲、講紅色故事、民族技藝比拼、非遺傳承手作等活動在各族職員和參訪群眾中增強了民族認同感和向心力。
桂花公社經理胡元平介紹,桂花公社不僅設置有同心廣場及民族特色文創產品展示區,還同步開發了系列桂花濃情研學課程,先后吸引了各級黨組織182批次約7150名黨員,以及約6.3萬名游客及中小學生前來參觀研學,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桂花公社景區作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緊緊抓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積極做好“小桂花大產業”,以“淡淡桂花香 濃濃家鄉情”為理念,將民族文化、傳統商業、手工體驗、休閑旅游、科研教學融為一體,開創桂林“工業+研學”“工業+旅游”“旅游+食品”“文化+旅游”的新型旅游業態先河,探索出“市場主導、政府助力、群眾參與、各方受益”的發展新模式,實現桂林桂花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雙贏。2023年,桂花公社獲評自治區第六批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銀濤、戴偉鵬、唐穎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