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合浦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山口紅樹林生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在近年來顯著提高
保護海洋 保護我們的家園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3年11月6日第11版頁面截圖
今年年初,北部灣鯨豚研究團隊在北海欽州三娘灣大風江口東側拍到的青年期中華白海豚。吳海萍攝
廣西合浦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海草種質資源庫一角。本報記者 趙曉霞攝
北部灣鯨豚研究團隊開展了很多科普活動。圖為科學觀豚教室。本報記者 趙曉霞攝
廣西山口紅樹林生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廣西合浦縣東南部沙田半島的東西兩側,由該島東側和西側的海域、陸域及全部灘涂組成,面積8000公頃。圖為保護區一角。徐 譚攝
日前,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表決通過新修訂的海洋環境保護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訂的海洋環境保護法明確強調,國家加強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健全海洋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評估和保護體系,維護和修復重要海洋生態廊道,防止對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破壞。
中國是世界上海洋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海洋生態系統類型豐富多樣。近年來,我國珊瑚礁、紅樹林、海草床等多個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
由全球環境基金通過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資助的“加強中國東南沿海海洋保護地管理,保護具有全球重要意義的沿海生物多樣性項目”,是中國保護地體系改革規劃型項目的子項目之一,項目國內執行機構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於2019年10月進入正式實施階段,目前已順利通過中期評估。作為項目的示范保護地,廣西合浦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山口紅樹林生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在近年來顯著提高。
讓儒艮“回家”
在廣西,有一個在全國唯一以儒艮命名的保護區——廣西合浦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海域是儒艮在我國歷史上密集分布區和棲息地。”廣西合浦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主任張宏科說,“但從我17年前來到保護區到現在,並沒見過儒艮。”對儒艮保護區如今沒有儒艮,張宏科和保護區的工作人員一直“難以釋懷”。
有“美人魚”之稱的儒艮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洋動物之一,由於其棲息地與水溫、海流以及作為主要食品的海草分布有密切關系,因此對生態環境有著較高的要求。
歷史上,在我國,儒艮主要分布於廣西沿海及廣東雷州半島西部海域等地。在廣西沿海,從北海市的合浦縣英羅港至防城港市的東興市竹山港,都有過儒艮活動記錄,其中以合浦縣沙田鎮一帶海域最為多見。
然而,受生態系統退化等因素影響,過去幾十年間儒艮在我國沿海的生存狀況日益嚴峻。1988年,儒艮被中國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去年,相關研究結果發表,認為儒艮在中國海域已經“功能性滅絕”,這意味著儒艮的種群數量已經減少到無法維持種群的繁衍。
對於“功能性滅絕”的觀點,張宏科表示“難以認同”。“與中國一海相連的東南亞國家中,越南南部、泰國灣、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海域,各有儒艮種群數十頭到200多頭不等。中國海疆線內靠近這些地方的海域,完全可能存在儒艮的穩定種群,或者遷入種群、隨機種群。”張宏科說。
讓儒艮“回家”,是保護區一直努力的方向。“我們的計劃是先把海草種起來,再根據相關政策引進儒艮。”張宏科說。
儒艮以海草為食,成年儒艮進食量巨大,一頭儒艮每天啃食的海草面積幾乎和一個標准足球場相當。想要讓儒艮長期在某片海域生活,連片的海草床至關重要。
從建立海草種質資源庫到建立海草陸基繁育塘,再到野外種植,張宏科及其團隊在修復海草床方面不斷探索。“海草種質資源庫有48個海草繁育水泥修復池,池子中那些白色盒子中種的就是海草,我們計劃通過無性繁殖在池內繁育卵葉喜鹽草、貝克喜鹽草、日本鰻草、單脈二藥草、海菖蒲等5種海草。”張宏科說。
在距海草種質資源庫不遠處,另有海草陸基繁育塘,種的是儒艮喜歡吃的卵葉喜鹽草。張宏科請工人挖出一株展示,“目前看來長得很好,有的已經移到野外種植。根據以往經驗,在1米×1米的區域裡,種1個20厘米×20厘米的草塊,大約3個月后,草塊就會到覆蓋整個區域的30%到40%。”
隨著海草床的逐步修復,儒艮能否回歸?“還是得看海草床的情況,並沒有確切的時間表。我們的理想是下一步與科研機構共同探討論証,將這裡設計為儒艮科研繁育場地,爭取實現儒艮半野化回歸。”張宏科說。
生物多樣性不斷豐富
除了儒艮,中華白海豚、印太江豚、綠海龜、文昌魚、中國鱟、圓尾鱟、黃嘴白鷺、勺嘴鷸、黑臉琵鷺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和海草床、紅樹林生態系統也是合浦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主要保護目標。
隨著保護區持續加大濱海濕地保護力度,通過一系列整治和修復行動,保護區生態系統功能不斷提升,生物多樣性不斷豐富,數據為証:
北部灣大學2021年至2023年連續3年到儒艮保護區開展監測調查,發現沿岸灘涂遍布中國鱟,幼鱟更是一年比一年多﹔鳥類監測也傳出喜訊,2022年冬季,儒艮保護區回歸候鳥46種6.88萬隻,比上個冬季增加12倍以上﹔被稱為“海上大熊貓”的中華白海豚是儒艮保護區的“明星物種”,也是“加強中國東南沿海海洋保護地管理,保護具有全球重要意義的沿海生物多樣性項目”的旗艦物種。2017年至2021年監測調查表明,保護區及其周邊海域中華白海豚數量為106至111頭,2022年監測調查發現增加到了150頭以上,而且“青壯”成為主體,幼豚比例大增,年齡結構優化。
相關專家表示,作為海洋生態系統中常見的生態系統類型,紅樹林、海草床為眾多海洋生物提供了重要的棲息地和食物來源,保護他們對於維護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和生態平衡具有重要意義。
2000年,山口紅樹林生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保護區網絡,2002年被列為國際重要濕地。
經過多年努力,該保護區的紅樹林生態保護系統更加完整穩固。數據顯示,2000年時,保護區紅樹林面積730公頃,通過保護發展,目前是836公頃,增長14.5%。此外,紅樹林生態系統的鳥類、底棲生物、游泳動物、浮游植物和昆虫種類及數量保持穩中有增。
據山口紅樹林生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研宣教科科長張新德介紹,紅樹林對於生長環境要求苛刻,每一種紅樹植物適應的海水鹽度都不一樣,需要專門培育,一般要培育兩年以上才能移栽。目前,山口保護區范圍內通過合作的方式育有紅海欖、秋茄、木欖等紅樹植物幼苗,已有一部分樹苗達到移栽標准,可為保護區開展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提供種苗保障。
“更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以來,保護區工作人員在周邊縣鎮村屯組織開展科普主題宣傳活動共180次。以前,周邊的人不知道紅樹林保護區是做什麼的,現在周邊村民都能說出紅樹林種類、鳥類種類等,也能判斷出動植物的保護等級。”張新德說。
“把保護當成生活一部分”
在北部灣海域,除了合浦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西欽州三娘灣以及附近的大風江海域,也是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
“那片山,那片海,那群海鳥,魚,海豚,是我們保護的目標。”這是北部灣鯨豚研究團隊的宗旨。
該團隊由北部灣大學、廣西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共同組成,是以廣西北部灣鯨類保護為主題的研究團隊。10多年來,他們在北部灣實施中華白海豚種群基線的研究,主要關注中華白海豚種群歷史動態及分布現狀、個體識別、種群估算、棲息地選擇、環境特征等問題。
廣西科學院研究員黃祥麟給團隊起了個有趣的名字——“北部灣海賊團”,稱自己為“雜魚團長”。
有了保護目標,如何開展保護?黃祥麟將團隊的保護規劃總結為“3個五年計劃”:“2013年到2018年主要解決基線問題——在從事中華白海豚研究的10余年中,我們在海上工作超過2000個小時、行程超過3.6萬公裡,就是為了了解中華白海豚在這個地區的數量、存活率等。有了這些信息,才能開始下一步的工作﹔2018年到2023年,解決保護規劃問題,即要做什麼﹔2023年開始,我們開始關注保護如何做,誰來做。”
“既然是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為什麼不設立保護區?”這是北部灣鯨豚研究團隊成員常被問到的問題。
“如果這樣做,是不是反而會縮小保護范圍?保護和漁民的生計問題二者之間的關系如何平衡……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並不是簡單地設立保護區就能解決。”黃祥麟說,“就我個人的感受,保護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改變人們的觀念。我們希望人們把保護當成生活的一部分,把海洋看成自己的家園。”
在三娘灣景區,有一處低矮的白色平房,牆上挂著一個“科學觀豚教室”木牌,標識了這處房屋的用途。“這是我們開展公益自然教育的一個嘗試,目前的支持來自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和“加強中國東南沿海海洋保護地管理,保護具有全球重要意義的沿海生物多樣性項目”。北部灣大學海洋學院教授,也是北部灣鯨豚研究團隊的吳海萍告訴記者,“我們想通過科普小課堂的方式,向小朋友和家長介紹中華白海豚,進而讓他們加入保護中華白海豚、保護海洋的行動中。僅在今年暑假,從7月17日到8月25日,我們就開展了19期、23場自然教育活動。”
今年9月9日,這間小小的教室迎來了新學期的第一節自然教育課。“小朋友,你們見過中華白海豚嗎?它的體色會隨著成長過程而變化……”吳海萍的自然課從介紹中華白海豚相關知識開始。
課程分為兩部分,前半程是吳海萍的知識講解,后半程是同樣來自北部灣大學的林老師帶著孩子們和家長做跟中華白海豚相關的手工。“設立手工體驗環節,主要是為了建立人和自然的連接。有些手工課的原料來自廢棄物品,比如人們吃剩的貝殼。” 黃祥麟說。
在上完自然教育課的隔天,北部灣鯨豚研究團隊再次出海,開啟海上調研工作。
“改變一點點,世界大不同。”黃祥麟說。
延伸閱讀
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生命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評價世界自然遺產的重要標准之一。海洋是世界生物多樣性的主要存儲庫之一,佔地球棲息空間的90%以上,擁有已知物種約25萬種,超過2/3的海洋物種未被識別,還有更多的物種尚待發現。
《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充分認可了海洋生物多樣性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各國都意識到採取行動加強海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緊迫性,同時強調了海洋生物多樣性與其他更廣泛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之間的密切聯系。
鏈 接
由全球環境基金通過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資助的“加強中國東南沿海海洋保護地管理,保護具有全球重要意義的沿海生物多樣性項目”的目標是通過整合海洋景觀規劃和管控威脅,擴大海洋保護地網絡和加強海洋保護地管理,保護中國東南沿海具有全球重要意義的沿海生物多樣性。
該項目在政策法規研究、保護地管理、生物多樣性監測、社區共管、生態補償、科普宣教和融資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為項目省份沿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主流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3年11月6日第11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