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人民日報看壯鄉

為傳統紋樣“搭房子”(新國潮)

本報記者 賴睿
2023年05月17日08:3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3年5月17日第7版頁面截圖

黃清穗(右)在採集紋樣。

紋藏數據庫中的部分中國陶瓷紋樣。(本文配圖由受訪者提供)

龜背紋樣、聯珠紋樣、蓮花紋樣、雲紋樣、八角星紋樣……在B站上,一條名為《一覽中國紋樣美學》的視頻獲得了70余萬的播放量。視頻中,各式各樣的中國經典紋樣圖案讓網友目不暇接、心潮澎湃。“太美了,是真正的中華文化審美。”“燦爛文明的每一角都應當被看到。”網友們紛紛留言。

視頻制作者是紋藏團隊。他們推出的“紋藏——中國紋樣線上博物館”,包括2萬余組紋樣數據,共200多個紋樣專題。團隊創始人、廣西藝術學院教師黃清穗把這項工作叫做“搭房子”。他說:“我們把基礎工作做好了,大家一起來共創,才能更好地激活中國傳統紋樣。”

然而“搭房子”並不能一蹴而就,首先需要收集整理素材——黃清穗管這一步叫“搬磚頭”。

黃清穗是壯族人,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都安瑤族自治縣長大,從小就生活在紋飾豐富的環境裡,家裡的衣服、被褥、裝飾品上總有各種花紋。“小時候,我們每三天趕一次集,四面八方的人都會穿上漂亮的衣服,聚集在我家門前的那條街上。我那時就很喜歡這些衣服上的漂亮花紋。”黃清穗說。

長大后,他進入大學學習設計,卻發現現代設計中鮮有中國紋樣的影子。“我就覺得很可惜。如果能把這些紋樣融合到現代設計裡,會不會生發出嶄新的生態?”帶著這樣的想法,黃清穗從研究生階段就開始有意識地收集紋樣。

2013年起,黃清穗從家鄉出發,走進雲南、廣西、貴州等西南地區的鄉村,用相機記錄色彩繽紛的紋樣,與當地人拉家常,了解紋樣背后的寓意和故事。

這些紋樣散落各地,星星點點,要收集起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比如,我們雖然會提前聯系、踩點,但有時候路途遙遠,趕過去也未必有很多收獲,不過有時也有意外驚喜。”黃清穗說。

隨著時間流逝、老人老去,一些紋樣正在消失。這讓黃清穗越發感到個人力量的有限。2018年,紋藏團隊成立,並與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深圳大學藝術與科技跨界創新實驗室建立合作。

在2019年推出的“紋藏——中國紋樣線上博物館”中,紋樣按照歷史、民族、地區地域、工藝載體、主題5條脈絡進行梳理,目前以中國南部的民族紋樣為主。“比如壯族紋樣庫,我們已經做到第5期﹔布依族紋樣庫已經做到第7期,覆蓋布依族經典紋樣的90%。”黃清穗介紹。

數據庫裡的紋樣,並不是收集來的原本模樣,而是經過了“轉譯”。這是“搭房子”的重點。“我們把田野調查、案頭材料和最新考古成果、博物館資料匯集起來,進行文本轉換和圖形設計。”黃清穗說,這既要遵循中國傳統美學,也要貼合現代設計,對造型、結構、線條進行優化,對顏色進行重新提取,讓精美的紋樣可以無縫銜接到產品設計中。

“房子”搭起來,就可以使用了。紋藏團隊不僅借助新媒體平台,用輕快的方式向年輕人普及中國紋樣知識,還與各類品牌合作,開發聯名產品。比如2021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天,紋藏聯合十幾家服飾箱包品牌推出的T恤、居家服等,在以“紋遺復興”為主題的直播中獲得了很高的關注。

在黃清穗看來,中國紋樣有太多美好的東西,蘊含著傳統審美意趣和文化記憶。因此,團隊要做的絕不是一個單純的圖庫。“一方面要大膽想象和開發,讓傳統紋樣擁有時代生命力﹔另一方面要繼續完善數據庫,讓內容經得起考究,在學術上立得住,有真正的文化沉澱。”他說。

面對浩如煙海的中國紋樣,目前的數據庫不過是冰山一角。

黃清穗常常有時不我待之感。採訪之際,他正帶著學生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恭城瑤族自治縣的村庄裡做田野調研,找尋當地建筑上的紋樣。“我覺得不能太著急,也不能太緩慢。”他說,如果太急於求成,未必經得起推敲﹔但如果太慢,很多紋樣就會丟逝。黃清穗希望能與更多高校、博物館、研究所建立合作,進一步擴充數據庫,也期盼有更多人參與進來,給這項工作帶來新的視野和維度。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3年5月17日第7版)

(責編:陳露露、龐冠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