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病防變,創“治胰八法” 中西醫協同治療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是消化系統常見的危重疾病,病情變化快,往往在發作的72小時內需要得到控制,否則會轉為重症,危及生命。
近年來,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以下簡稱廣中醫)堅持中醫、西醫兩手抓,中西醫協同治療危急重症成為常態。廣中醫仙葫院區脾胃肝病科致力於急性胰腺炎的中西醫協同診療,通過挖掘經方與總結臨床實踐經驗,建立新思路,預防重症,減少患者的病痛和負擔。
患者贈送錦旗。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供圖
循古智慧挖掘經方 創立“治胰八法”體系
長期以來,中醫講究一人一方的個性化治療,而仙葫院區脾胃肝病科打破急性胰腺炎的傳統救治思維,積極主張急性胰腺炎患者中醫准化診療,提倡早期口服中藥。
“這是中醫治未病的理念所在。因為急性胰腺炎一旦演變為重症,治療費用高昂不說,患者的生命都岌岌可危,但據我觀察,在急性胰腺炎早期,患者越早吃上合適的中藥,就越能防止疾病往重症發展。”仙葫院區脾胃肝病科副主任劉熙榮表示,早期不同病人隻要有相同的病機,基本可以用一樣的藥方,從而降低患者重症率,減少患者的病痛和負擔。
推動早期急性胰腺炎中醫標准化診療的想法在劉熙榮心中由來已久,在臨床實踐中,劉熙榮發現,經方的重要性很容易因為種種原因而被忽略,但他認為這恰恰是中醫走向統一協調的關鍵所在。
劉熙榮提出,胰腺炎的明顯特點是,起病期局限在上腹部,伴有假性的腸麻痺,導致大便不通,因此“通”是治療的關鍵。而針對這一特征,自古以來中醫治療有著豐富的經驗,基於此,劉熙榮帶領仙葫院區脾胃肝病科積極探索,向古人找智慧,從經方找答案,探索早期急性胰腺炎中醫治療標准化路徑。
通過挖掘經方,總結臨床實踐經驗,科室建立了既病防變的治未病新思路,提出從“結”論治急性胰腺炎,並根據此理論創立“治胰八法”以及早期急性胰腺炎中醫標准化診療模式,極大的減少患者的重症發生率以及死亡率。
何為“結”?“結”字在《傷寒論》《金匱要略》共出現55次,大致可分為病証、脈象、症狀、病機等四類,其中以“結”論病機為最多,而脈象、症狀和病証名的“結”又與病機的“結”密切相關。
劉熙榮從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症狀分析,認為其基本病機是以陽証、熱証、火証為主,可兼有氣証、水証、血証,“經過我們團隊的多方討論,我把早期急性胰腺炎紛繁復雜的辨証簡約成兩大類,一個是病在少陽,一個是病在陽明,再結合水結、火結、氣結、血結總結出8個方子。”
同時,劉熙榮也強調,運用中醫並不意味著排斥西醫。“中西協同,重點在協同,各取所長,哪種方式更利於減輕患者的痛苦,我們就用哪一種。‘治胰八法’更多側重於既病防變,減少患者往重症發展的可能,病發的72小時內是黃金治療時間。”
全國老中醫藥專家黃貴華教授(左二)與劉熙榮副教授(右二)查房。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供圖
推動標准化診療模式 預防重症效果顯著
劉熙榮介紹,急性胰腺炎進行分類歸納治療后,降低了中醫診療的門檻,便於初學者掌握和推廣,實習生、規培生也能很快上手——隻要有一定的中醫基礎,就能准確分析出患者屬於哪一類情況,並對症選方。
“患者早期口苦、咽干、目眩、寒熱交替、嘔吐,這就是病在少陽﹔腹部查體,叩診時,發現患者鼓音明顯,那就是‘氣結’的主要表現,就在氣結分類下選擇一個方子。”
例如2022年10月,仙葫院區脾胃肝病科收治了一位64歲的急性胰腺炎患者馬先生。據劉熙榮回憶,馬先生長期飲酒,入院時上腹已持續性脹痛12個小時,伴有惡心嘔吐、乏力等症狀,腹部稍緊張,上腹部壓痛、反跳痛明顯,腸鳴音稍減弱。檢查顯示,馬先生的血澱粉酶526U/L,葡萄糖測定18.6mmol/L﹔C反應蛋白32.04mg/L﹔血脂四項測定:總膽固醇26.06mmol/L,甘油三脂>20.00mmol/L。
劉熙榮解釋:“中醫之腹痛無非兩種即‘不通則痛’和‘不榮則痛’。急性胰腺炎主要以前者為主,‘不通’者以火熱結於中焦為主,兼有水氣血等病理產物的‘凝結’與‘結聚’。因此在治療上清熱解結通腑為主要治療原則,以達到‘通閉解結’之功效。”
馬先生還有痛風、2型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發病急,症狀重,治療難度大。經過查房,劉熙榮認為馬先生屬於急性胰腺炎之“水熱互結”病在“少陽”,開具了《外台秘要》中的古方——外台茵陳柴胡湯。馬先生在服藥當晚即出現肛門排氣,症狀得以迅速緩解,最終順利出院。
而在2022年12月11日,43歲的蒙某因進食油膩食物后,突發劍突下疼痛、嘔吐等症狀,至當地縣人民醫院住院治療。CT檢查顯示:胰腺水腫,胰周滲出,雙側胸腔積液並鄰近肺組織膨脹不全。當地診斷為急性胰腺炎,予禁食、插胃管胃腸減壓、灌腸、液體復蘇、抑制胰液分泌、抑酸等西醫常規治療。
未曾想,治療2天后,蒙某腹痛症狀未見明顯緩解,腹脹愈發明顯。經熟人介紹,患者於12月13日晚上8點轉入廣中醫仙葫院區脾胃肝病科住院。接診醫生張夏發現患者呼吸急促,煩躁,2日未解大便、無肛門排氣,全腹膨隆,叩診鼓音明顯,全腹壓痛、反跳痛,查血澱粉酶908U/L、C反應蛋白190mg/L,患者出現腹腔高壓、肺損傷,有誘發ACS及ARDS的風險。
於是,科室迅速啟動中醫標准化診治流程,先予中藥灌腸以及芒硝敷肚,並迅速確定該病人中醫辨証屬於“氣結”病在“陽明”,即予大劑量“大承氣湯”口服,病人症狀得與迅速緩解,隨后“降階梯”治療,改用“調胃承氣湯”口服,短短5日內,患者症狀及各項指標得以快速緩解,開心出院。
“2022年以來,首診后即在我科住院的急性胰腺炎患者有一百余例,這些患者根據‘治胰八法’以及早期急性胰腺炎中醫標准化診療模式早期干預后,未出現1例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腹腔間隔綜合征及重症感染等嚴重並發症情況,更無一例死亡患者。”劉熙榮說道。
中西並重建設學科 盡心盡力造福病患
近年來,仙葫院區脾胃肝病科積極響應號召,緊咬中西醫協同的救治診療模式不放鬆,立足於中醫“經典”,不斷學習。從2017年建科起,每天早上科室都要安排10-15分鐘的經方學習時間。
“中西並重,是我們不變的理念。”一直以來,仙葫院區脾胃肝病突出中醫臨床特色,以“六經辨証”為綱要,輔以中藥燙療、穴位貼敷、艾灸、中藥保留灌腸、穴位注射等具有中醫特色的外治手段,始終貫徹“陰病出陽,裡病出表”的診療理念,在治療急慢性胰腺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炎症性腸病、肝硬化、急慢性肝炎、肝癌等疾病中,形成具有中醫藥特色的診療模式,療效顯著。
內鏡清洗消毒室。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供圖
同時,科室儀器設備先進齊全,西醫技術精湛。劉熙榮介紹,科室能開展經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檢查及相關胰膽管疾病內鏡下治療(ERCP)、經內鏡胃造瘘術、無痛胃腸鏡、胃腸道腫物及早期癌症的內鏡下治療(STER、ESD、EMR、APC等)等脾胃肝膽疾病先進診療技術。
經過不斷的淬煉,如今,仙葫院區脾胃肝病科已形成了門診、病房、實驗室一條龍,預防、醫療、科研、教學一體化功能齊全的結構體系,包含脾胃病及肝病兩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開放床位56張。
其中脾胃病科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重點專科、國家衛生部內鏡診療培訓基地、廣西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主任委員單位﹔肝病學科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重點學科及專科、國家(衛生部)臨床重點肝病專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慢性重型肝炎解毒化瘀”重點研究室挂靠學科、2005年被批准為廣西中醫肝病治療中心,成為廣西唯一的省級中醫肝病重點專科。
科室目前擁有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廣西名中醫羅偉生教授及黃貴華教授,構建了一支由廣西名中醫、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等高學歷、高素質、多層次人才組成的脾胃病肝病診療團隊。團隊以推動中醫早期治療標准化為目標,希望通過早期干預與中醫標准化治療,護佑群眾健康。
科室合影。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供圖
劉熙榮表示,像是消化道早癌的篩查也是科室協同中醫與西醫兩把“利器”、早期干預的重點。“我們注重消化道早癌的篩查,會把治未病的思想根植到現代西醫的疾病治療之中。在做胃腸鏡的時候,我會要求科室醫生每一個位置都不要漏掉。發現一例早癌,就能挽救一個家庭。僅2022年,科室就在分別在容縣、扶綏、靈山三個縣城開展了免費篩查消化道早癌的公益活動。”
“推動中醫早期治療標准化是一項不容易的事業,但隻要能造福患者,我們就會拼盡全力。”劉熙榮如是說。(覃心、李生發、黃夢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