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三江:鄉賢回鄉反哺侗鄉 共繪鄉村振興新藍圖

為破解少數民族邊遠地區“招人難、留人難”困境,近年來,三江侗族自治縣以鄉情為紐帶,實施“鄉賢回鄉·振興三江”工程,主動對接三江籍在外優秀人才,激發鄉賢活力,發揮鄉賢作用,為侗鄉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人才支撐。
組建鄉賢“智囊團”,“招才”促發展。該縣組建由縣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牽頭,縣委組織部、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縣鄉村振興局、縣投資促進局等部門共同組成的“鄉賢回鄉·振興三江”工作專班,吸納310余名三江籍在外優秀人才成立新時代鄉賢會。堅持“借力發力、有力出力、集智匯智”原則,聘請30名有組織力、號召力、熱心公益事業、有社會責任心、有豐富創業經驗的鄉賢擔任“鄉村振興顧問”。發揮鄉賢“智囊團”作用,組織開展春風行動暨鄉村振興就業幫扶專項招聘會和“雨露計劃+”就業促進行動,通過專題講座、線上推送就業政策、現場答疑等方式,引導1000余名“雨露計劃”畢業生、在外務工歷屆大學畢業生等返鄉參加招聘會,以鄉賢現身說法有效打消畢業生返鄉就業顧慮。今年以來通過招聘會幫助881名雨露計劃畢業生實現就業。
搭建鄉賢“連心橋”,“引智”強產業。該縣組織部門通過鄉賢牽線搭橋,邀請36名思想政治素質過硬、專業技能高、實踐經驗豐富的中高級職稱工程師、專家、教授,深入茶葉、油茶種植示范基地,開展良種培育、施肥、修剪、採摘等方面的技術指導,引進稻田養鱉、油茶林下種植花生等新項目。目前,累計開展技術指導50余次,引進新項目21個,幫助農戶解決農業生產問題430余個。充分發揮鄉賢在助推侗族文化旅游事業方面的示范引領作用,深挖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紅色故事等文化資源富礦,依托三江籍作家所著的《我的三叔楊山德》《懷遠別傳》《而黎明將至》等文學作品,宣傳三江的木構建筑、侗族大歌、侗族刺繡、侗族農民畫等,進一步提升三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凝聚鄉賢“源動力”,“聚資”謀振興。該縣整合在外鄉賢資源,設立“北部灣”和“大灣區”駐點招商聯絡處,與鄉賢聯合運營,開展“大招商、大引資”活動,引進“人人想”生物科技、中之潤等龍頭企業到三江投資油茶林下種植、田螺養殖產業﹔吸引阿薩瑪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市外逃園鄉村文旅基地等在三江落地,帶動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依托鄉賢會成員在南寧、柳州等地開辦的公司、商鋪,設立三江縣鄉村振興農產品專櫃,與各村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搭建“線下+線上”銷售渠道,幫助侗鄉群眾銷售山茶油、茶葉、簸箕畫、高山魚稻等特色農產品。今年以來,鄉賢會累計帶動銷售農產品12噸,銷售額達190余萬元。(梁宇柯 楊慧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