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人民日報看壯鄉

廣西北海僑港鎮:

現代漁業盤活歸僑小鎮(新時代·新僑鄉)

本報記者 祝佳祺文/圖
2022年11月30日08:4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僑港風情街夜景。

僑港風情街夜景。

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銀海區僑港鎮成立於1979年6月2日,是全國唯一以鎮建制安置歸僑的鄉鎮,當時集中安置越南歸來的僑胞7700多人。曾經的海濱小鎮如今已成為全國漁業重鎮——僑港鎮擁有2300多艘大功率漁船,年捕撈產量達30多萬噸,水產品加工量20萬噸,產值20億元。隨著現代漁業蓬勃發展,農漁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5萬元,走在了廣西前列。以旅游為主的第三產業也蒸蒸日上,年接待游客近350萬人次。把准現代漁業發展方向,這座歸僑小鎮正迸發勃勃生機。

碼頭現場做直播

廣西北海的11月還是暖暖的。清晨6點半,伴隨陣陣汽笛聲,僑港鎮蘇醒了。

小鎮的電建漁港迎來滿載而歸的漁船,伙計們忙著將魚蝦打包上岸,主播們紛紛上前,向觀眾展示推銷上乘的海貨。碼頭上,人群熙熙攘攘,空氣中盡是海鮮的咸味。

“朋友們,這個大蝦是剛剛運回來的,看看這個成色。”35歲的彭宇做主播3個月,已是一名“抖主”。他每天在碼頭從凌晨5點播到上午10點,多的時候一場能賣出價值兩三千元的海貨。“怎麼漲粉,怎麼運營,我們都受過培訓,比自己摸索更快‘上道’。”他說。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僑港鎮海鮮線下銷售受到較大影響,線上銷售卻意外地火爆。“現在,人們購買力很強,市場對海鮮的需求很旺盛。”彭宇笑著說,“直播挑貨讓客戶更有現場感,是這幾年的一個‘風口’,粉絲量大的主播收入可觀。”

近年來,北海市關注到電商直播的商機,引導冷凍廠改造為集海產品交易、電商實體店、餐飲、旅游產品等於一體的觀光消費新業態。

2021年,由電建碼頭旁閑置廠房改造成的海產品電商小鎮運營中心正式投入運營,至今共舉辦電商直播培訓班4期,培訓200人次,首批孵化電商經營主體51家。僑港鎮還和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北海校區設計與創意學院開展校地合作,為學生提供實踐鍛煉、創業就業的平台,學校則為僑港打造海產品電商小鎮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

“培訓3天就能上手播了。”彭宇是電商小鎮入駐公司——北海鮮到家傳媒有限責任公司孵化的主播,除了主播接受直播培訓和指導,公司還享受倉儲、貨源組織等配套服務。

電商小鎮運營中心一樓的夫妻店“和叔船長海鮮”也玩起了直播帶貨。“電商是目前受疫情影響比較小的銷售渠道,我們店裡都是親友直播,經常來談合作的主播也不少,每天線上銷售額都有幾千元。”店長黃家和說,“許多人喜歡來國際漁市逛逛,我們線下人流量也有保障。”

黃家和所說的國際漁市就在電商小鎮運營中心大廳。大廳環境整潔有序,打氧的玻璃箱內,各色魚蝦鮮活亂蹦,盡管天色尚未大白,已有不少人在挑選漁貨。

來自黑龍江省的王能江和妻子原本是來北海旅游的,聽說僑港這邊海鮮早市不錯,起了大早前來“掃貨”。“我們6點就來啦,紅杉魚、金鯧魚、大明蝦啥都有,新鮮又價格實惠,打包的快遞點就在旁邊,買點寄走很方便。”王能江說。

如何延長海鮮保鮮時長、如何降低物流成本,對於海鮮售賣來說十分關鍵。除了打造室內交易市場,避免露天日晒等對漁貨的損耗,在北海商務局及鄉鎮政府的組織推動下,電商和快遞企業建立了合作機制,組建專業團隊為主播提供貨源供應鏈、分揀、打包、倉儲、快遞等一系列服務,專業冷鏈運輸讓海鮮更保鮮。

“我們現在甚至能把貨物發到西藏去。”北海鮮到家傳媒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王節雄說,物流配套服務的完善進一步拓寬了銷售范圍。

船長上岸當老板

黃家和是1979年從越南回國的歸僑,“剛回國時,政府給了我們房子和船,幫助我們安置下來,還成立了漁業公社提供服務。”

1992年,黃家和換了30米的木船,十年后更換了40米的鐵船。隨著生意越做越好,2010年,他又更換了一艘50多米的鐵船。

黃家和漁船的迭代更新是僑港鎮漁業發展的一個縮影。1978年,20多萬名華僑從越南回到中國,其中7000多人拖家帶口搖著小艇回到北海。1979年6月,作為越南漁民歸僑最大安置點的僑港鎮正式成立,改變了舊有“分散安置”“改行安置”的模式。經過43年發展,僑港鎮碼頭停靠的船隻已從當初的300多艘風帆小船發展到2300多艘大功率漁船。

除了漁船更新迭代,僑港鎮的配套設備和技術也有了進步。“從前出海挺危險,現在氣象部門的預報很及時准確。前幾年,政府還給每個漁船都安裝了免費的北斗設備,大家出海都覺得很踏實。”黃家和說。

當地政府還採取一系列舉措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近年來,漁業部門明確規定了網眼大小,倡導燈光捕魚,漁業執法力度也大大加強,每年還舉辦面向漁民的安全、政策培訓。

僑港鎮積極推動電建碼頭和碼頭升級改造,結合安全生產和疫情防控抓緊推進智慧漁港建設。推行“人工魚礁+深水抗風浪網箱+底播養殖”模式,推進海洋牧場建設。

如今,黃家和不做船長了,他作為“魚客頭”投資親友4艘大漁船。家族一部分人在店鋪負責銷售和發快遞,一部分人負責出海捕魚,分工明確。

和黃家和一樣,北海桂之海漁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黃祥宇也曾是一名出海的船長。因為事業發展,黃祥宇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家庭作坊已經成為日加工海鮮1萬至2萬斤的工廠。

黃祥宇的工廠和很多僑港漁船都有合作,漁貨從電建碼頭下來就直接用冷鏈車拉到工廠進行加工。清洗、去內臟、去腮、去鱗、切花、冷凍、包裝、發貨,整個流程一氣呵成。企業還購置了專業切花機將海魚切花而不斷骨,方便消費者直接蒸煮食用。“我們會根據客戶的反饋和銷售情況來優化產品,切花鯧魚就是我們不同於其他地方的一個創新。”黃祥宇說,“海洋捕撈有不穩定性,為了保証供貨穩定,我們一方面購買海洋牧場的金鯧魚,一方面也配備大型冷庫保証銷售。”

游客來到家門口

黃家和大概想不到,他的安置社區所在片區,幾十年后能建成“僑港風情街”,成為北海旅游的網紅打卡點。

總長1050米的僑港風情街,總營業面積6200平方米,“海鮮粥”“越南蝦餅”“疍家風味海鮮粉”“北海手信”……各類美食店共200多家,獨特的地域文化加上海鮮美味,造就了獨具一格的風情,常年吸引游客前往。

“這些鰻魚干、蝦仁干都是本地漁民新晒好的,我們昨天剛收過來。”40歲的周結是僑港風情街“嘎嘎剛的北海手信”店導購,也是在僑港鎮生活多年的越南歸僑。“來北海玩的游客都願意帶些特產回去。店鋪開業3年,從早上9點到晚上11點都有游客光顧。”他說。

在風情街的手信店鋪,每家都有自己的獨特產品。除了各色農家海鮮干貨,還有各類新式即食美食:罐裝海鮮醬、即食銀魚仔、海鮮螺螄粉、海鴨蛋蛋黃酥、海鮮預制菜……

“這些年,隨著加工技術的進步,各類精深加工的海產品也層出不窮,更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也拓寬了海鮮的銷路。”僑港鎮美食協會會長吳玉明說,近些年,當地政府和美食協會舉辦“長桌宴”“開海節”等活動吸引客流,美食街商鋪也紛紛打造獨特裝修風格,實現店鋪提檔升級,“游客喜歡去網紅店鋪‘打卡’,一些熱門店鋪常常需要排長隊”。

與僑港風情街一街之隔的就是號稱“最美文藝漁村”和“蝦米第一村”的電建村。高大闊氣的門樓,寬敞整潔的柏油路兩側是齊整的小洋房,民居外立面的彩繪、復古的裝飾講述著漁村的民俗文化與歷史。昔日小漁村,如今有主題婚紗攝影、蝦米商鋪、高品質特色民宿等優質配套。

電建村於2020年劃歸僑港鎮,次年便開始了“最美文藝漁村”改造工程,除了開展“三清三拆”環境整治工作,還建設漁耕文化展示場所,展示疍家文化歷史。

當地村民高妹在家經營了幾十年的蝦干魚干。隨著村容升級改造,她家換上了亮麗招牌。“以前,干貨基本都是賣給本地人。這幾年,常有游客來我家買干貨。有的游客好奇蝦米怎麼加工,我就帶她去蝦米工坊參觀。”她說。

“傳統漁業面臨發展瓶頸。結合當地特色,發展休閑旅游是漁民轉產轉業的可行路子。”僑港鎮黨委副書記石秋碧告訴本報記者,近3年,僑港鎮年接待游客約350萬人次,年旅游收入達4.2億元。隨著“海鮮旅游”成為僑港鎮新風尚,已投入運營的僑港海灘“越式夜市”正以濃濃“海味”吸引四方游客……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2年11月30日第6版)

(責編:陳露露、葉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