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聚焦2022年鄉村振興·廣西>>廣西科技系統助力鄉村振興展播

探索種養結合新模式,助力“綠色”產業化

——記廣西鄉村科技特派員馬文清

2022年09月11日17:15 |
小字號

馬文清開展蔗地生態養鴨技術培訓。
馬文清開展蔗地生態養鴨技術培訓。

馬文清,廣西南亞熱帶農業科學研究所高級農藝師,2014年起選派為廣西貧困縣科技特派員(國家“三區”科技人才),2016年起獲選聘為貧困村科技特派員,2021年起獲選聘為鄉村科技特派員。現兼職擔任廣西大學農學院校外碩士生導師,廣西科技特派員循環農業服務團副團長。主要從事甘蔗育種、栽培與循環農業研究。主持廣西自然科學基金《蔗-鴨共作對甘蔗根系及其根際微生物群落的影響》、廣西科技基地與人才專項《蔗鴨共育生態種養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主持完成市級科技項目4項。主要參與省部級科技項目12項。以第一完成人獲授權發明專利6項、實用新型13項、軟著登記3項﹔育成甘蔗新品種2個﹔發表論文38篇。連續七年獲評廣西優秀科技特派員,入選為八桂科技扶貧之星。主要參與獲得廣西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崇左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廣西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廣西農科院二等獎1項。

立足傳統支柱產業,引種示范甘蔗優新品種

馬文清深入一線調研,針對龍州縣、寧明縣甘蔗品種單一、種性退化、黑穗病嚴重導致甘蔗單產較低的現象,積極尋求引入高產高糖新品種進行替換種植,通過甘蔗技術培訓、試驗示范、異地實地參觀考察等形式大力宣傳推廣優良甘蔗新品種,相繼引進推廣了桂糖58號、桂糖42號、柳城05136、中蔗9號,免費供種,試驗示范,就近實地觀摩,立竿見影,累計推廣10000畝,平均畝新增產值260元,為農戶新增收入780萬元,提高了蔗農收入。同時採用不同培訓形式和服務方式,以現場培訓、PPT講解、電話咨詢、短信服務等形式為主,解決甘蔗生產技術難題,培訓蔗農2600人次,為天西華僑農場、龍州縣羅回村、康寧村和峽崗村農戶種蔗脫貧摘帽產生了實質性的推動作用。

因勢利導,引進公司,助力發展特色產業

2016年3月,馬文清跟隨甘蔗產業服務團到近梅村開展春耕送蔗種,了解到村裡700多畝土地,因老板跑路,拖欠地租,土地幾近丟荒,他回單位后,多方聯系,積極尋求投資,引進桂林眾涵農業有限公司,發展香蕉特色產業﹔2017年,利用第一書記后盾單位及社會資源支持,確立發展麻鴨養殖特色產業,引進龍州農潤農業有限責任公司入駐羅回村,採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實施訂單農業,把市場前移到村內,將農產品銷售風險、運輸風險降到最低。

“十三五”期間,馬文清按照科技特派員的要求和工作職責,不斷加強思想作風建設,堅持“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保持年輕科技人員的蓬勃朝氣、昂然銳氣和浩然正氣,明確靶向,量身定做,對症下藥,發揮出科技特派員對脫貧攻堅的一定成效。

探索種養結合新模式,產學研合作,致力“綠色”產業化

從2019年開始,馬文清積極探索“種養結合”模式,發動龍州羅回老農家生態種養專業合作社在養殖場周圍流轉土地107畝,種起了桂糖42號、中蔗9號、桂南亞146210等多個優新品種,養起了蔗地生態鴨。該方式有效利用了土地、廢棄物、溫光等資源,實現了“一地兩用、一蔗多鴨﹔減肥減藥,雙增雙效”。蔗鴨共育可使糖料蔗產量每畝提高1.2噸以上,每畝新增甘蔗效益600元以上﹔養殖鴨子每畝提高收益3700元,每畝綜合可新增效益4200元以上。促進了農民增收與蔗地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既解決了環保問題,又用活了蔗地資源,為產業興農注入新的活力。

同時,馬文清致力於實施“以企業為龍頭,養殖戶為基礎,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紐帶,科技創新為要點”的發展模式,發揮政產學研共融共建優勢,與龍州農潤有限責任公司、廣西大學、龍州羅回老農家生態種養專業合作社攜手打造“生態養殖-屠宰分割-冷鏈倉儲-冷鏈運輸-醬板鴨加工-休閑食品”麻鴨全產業鏈。目前,已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項,團體標准1項(答辯階段),地方標准立項1項,軟著登記7項,發表核心論文1篇,公司連續兩年成功入圍“廣西科技型中小企業”,2022年6月“龍州縣農潤麻鴨綜合種養星創天地”獲得自治區科技廳認定。聯系服務的公司麻鴨養殖年產值超2000萬元,通過優先錄用貧困戶務工,已有40戶71人通過家門口就業,實現家庭增收。“十三五”期間吸納龍州水口鎮156戶貧困戶集中寄養麻鴨,年分紅32萬元。2021年以來,龍州縣發展外圍養殖基地10個(養殖戶20戶),全縣年可屠宰銷售麻鴨120萬羽,總產值達3256萬元,帶動116人就業。

促生產,保供應

一年之計在於春。2022年3月中下旬,按照自治區科技廳《關於開展2022年“科技下鄉促春耕”的通知》,科技特派員馬文清積極對接鄉村基層生產一線,通過“線上+線下”服務方式有序開展春耕生產和抗疫保供應服務。

此外,根據“資本+產業+基地+公司”的發展模式,緊緊握住政府的“拐杖”(政府提供的資源和政策),結合中小微企業實際,馬文清通過專題沙龍及交流、銀企對接等方式,為公司融資發展提出參考路徑。2022年為切實幫助企業解決資金問題,聯系對接當地政府、投資公司、桂林銀行龍州支行等銀行機構開展銀企對接,促成公司達成近900萬元貸款意向。並積極與龍州縣農業農村局、崇左市農業農村局溝通聯系,成功將龍州農潤農業有限責任公司列入桂惠貸名單制產品“三農貸”,爭取政府貸款貼息3個點,有效緩解企業發展的資金壓力,促進麻鴨產業持續健康發展。(馬文清 )

來源:廣西南亞熱帶農業科學研究所

馬文清在為村民贈送蔗種。
馬文清在為村民贈送蔗種。
(責編:周雨樂、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