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棵樹”開出“致富花”

滿山最綠是油茶,滿坡最傲是八角,優質蠶桑遍田壩。近年來,百色市凌雲縣下甲鎮峰洋村充分結合自身發展特色農業,依托廣西交通投資集團“建管養+鄉村振興”一體化工作載體,把優質傳統產業作為鞏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的突破口,充分利用山地資源,確立以蠶桑、油茶、八角的“三棵樹”作為產業振興的重點進行大力培植,讓傳統種植開出“致富花”,傳統產業鋪就“致富路”。
主業靠種桑養蠶,戶戶有油茶八角,因地制宜發展傳統產業
峰洋村位於凌雲縣下甲鎮西南部,交通條件便利,山地資源豐富,全村耕地面積為152.37公頃,種植有八角近4000畝,油茶近7000畝,桑樹3300多畝,建設有標准化大蠶房82間4920平方米。經濟來源主要靠外出務工、桑蠶種養、油茶種植等,2016年實現脫貧摘帽,是“十三五”期間凌雲縣首批脫貧村之一。
自2012年開始峰洋村發展種桑養蠶產業,從最初50畝的種植規模逐漸擴大,到2021年已形成3300多畝的桑蠶種植面積,目前全村參與種桑養蠶的農戶有250多戶,桑蠶業惠及全村90%的自然屯,已經成為峰洋村群眾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
峰洋村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非常適合種植種油茶和八角,種植油茶、八角都已經有四五十年以上的歷史,全村543戶農戶幾乎家家有油茶或八角。近年來通過油茶低改政策,峰洋村每年都在慢慢更換更加優質的茶樹品種,農戶種植油茶的收入在0.3-8萬元不等,種植八角收入在0.4-6萬元不等。
整合企業和社會幫扶資金,放大特色產業優勢,產業發展形成規模化
破除瓶頸,提高自身發展能力和造血能力,才能做大做強經濟實體,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增收致富路。2015年,由廣西交投集團出資37.5萬元,以“企業出資幫扶+農戶自有資金投入”的形式,帶動37戶農戶共建設4746平方蠶房。隨著初步形成產業帶動效應,峰洋村放大特色產業優勢,破除限制產業發展的養殖場地問題,統籌整合粵桂協作財政幫扶資金、中央專項彩票公益資金、財政涉農資金、扶貧項目資金等300多萬元幫助峰洋村建設有標准蠶房82間共4920平方米,帶動農民專業合作社和一批桑蠶種養大戶,擴大經營規模,發展壯大經濟實體,促進桑蠶產業專業化、規模化、標准化。
據統計,2020年,種桑養蠶給全村帶來150多萬元的收入,2021年則高達380多萬元,其中標准蠶房帶給農戶230多萬元收入,帶動脫貧戶增加17.7萬元收入。僅幾年時間,峰洋村一躍成為全縣種桑養蠶的示范點,種桑養蠶成了峰洋村脫貧摘帽的特色優勢產業,也是峰洋村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關鍵支撐。
搭建穩定銷售渠道,採取“企業+合作社+農戶”產業發展模式,實現收益惠農
由於茶油產業沒有統一銷售渠道,銷路零散,群眾很難將山茶油賣出去,產業發展面臨難題,甚至開始出現群眾砍伐山茶油樹的現象。為了解決群眾這一最期盼的問題,峰洋村駐村工作隊充分利用后援單位資源優勢,創新實施“企業+合作社+農戶”產業發展模式,與交投集團旗下山鄉公司簽訂長期合作協議,開展大米、食用油、茶葉、干貨、水果等農產品購銷、加工業務,幫助群眾解決了山茶油銷售難問題。近三年來,山鄉公司共為峰洋村216戶農戶銷售山茶油超52000公斤,銷售金額達370萬元,同時,每年還通過分紅的形式為村集體經濟帶來7000元左右收入,有效加速推進了峰洋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注重科技興農找“絲”路,強化技術培訓和生產指導
通過強化技術培訓和生產指導,提高桑農素質,組織農戶參加縣舉辦的桑蠶技術培訓班每年約50人次。與后援單位廣西機械工業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深入開展黨建聯建,邀請農業技術專家到田間地頭傳授桑樹種植技術和大規模桑蠶養殖技術,做到技術指導到戶、科技措施到田、技術培訓到人。積極發動黨員、村委成員、養蠶能手到南寧市三江村桑蠶產業基地交流培訓,了解“桑樹種植—原蠶育種—小蠶共育—大蠶養殖—蠶繭抽絲—蠶絲被和蠶沙—有機肥”桑蠶全產業鏈生產過程,學習桑蠶養殖的先進技術和方式,探索規模化、機械化、專業化的“種養加”道路,推動蠶桑產業的轉型升級。2022年峰洋村每張蠶繭可結蠶繭100斤左右,相比2021年每張蠶繭增加10斤左右,結繭率大大提高,幫助養蠶戶實現增產增收。
來源:廣西機械工業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