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住產業“牛鼻子” 走出致富新路子

走進貴港市大圩鎮尋楊村的中草藥種植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長勢大好的天冬和百部中藥材。姜滔順和駐村隊員一邊在基地穿梭忙碌,一邊憧憬著今年的好收成。
大圩鎮尋楊村是廣西貴港市港北區脫貧村,自然資源匱乏,產業基礎薄弱,青壯年勞動力缺乏。國家稅務總局貴港市港北區稅務局青年干部姜滔順在這個村擔任“第一書記”。兩年前,有著5年大學生村官工作經驗的他主動請纓到港北區最偏遠的奇石鄉奇石村擔任駐村工作隊員,一年后又轉任大圩鎮尋楊村第一書記。400多個日日夜夜,他用智慧和汗水抓產業促發展,一步步帶領鄉親打通致富路。
“開展鄉村振興工作首先就是要摸准情況,才能找准發展的方向。”頗有農村工作經驗的姜滔順一到任便馬不停蹄與村“兩委”干部和駐村隊員走村串戶,一個月時間就踏遍了全村52戶脫貧戶和10監測戶。在拉家常、談生活、講政策中,他了解到村裡的食用菌基地正面臨著發展難題。
原來,尋楊村採用“基地+公司+脫貧戶”運營模式建造了黑皮雞樅菌產業基地,當年即創收16萬元,並用該筆收入再投下第二批菌,但產量大減,村裡正一籌莫展。姜滔順擔心好不容易剛有起色的產業就此夭折,立即聯系技術員前來查看,發現第二批菌產大減是因為土地溫度過高造成的,於是決定迅速更換泥土。其間,他不敢懈怠,時常到棚裡跟蹤種植情況,和技術員一起做好採摘和初加工技術指導,最終雞樅菌趕在2022年春節前上市,並賣了一個好價格。
為拓寬村集體產業鏈,姜滔順率隊到示范點取經學習,並多次召開村委會議、村民會議,在聽取多方意見后,決定於今年在尋楊村探索“小田並大田”策略,推行機械化種植,流轉98戶農戶100畝土地,投入30萬元產業扶持資金發展中草藥種植,由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牽頭種植天冬和百部這兩類產量大、藥用價值高的中藥材,預期收益60萬元。說干就干,選種、耕犁、招工、施肥、種植、除草、蓋膜......姜滔順帶著工作隊員一樣樣攻克,今年3月份全部完成種苗種植工作,村民盛贊這個“后生仔”能吃苦會干事。
如今,姜滔順又在為村裡的光伏產業項目奔忙,一年來,他充分發揮年輕人敢想、敢闖、敢拼的實干精神,創新探索“脫貧戶+光伏產業”“村集體經濟+光伏產業”等發展模式,預計每年能為脫貧戶和村集體經濟再增收18萬元。
農村天地,大有可為。姜滔順用近8年時間扎根農村,書寫了一段別樣的青春印記。他說,正是心中的使命感與責任感讓他沖鋒在前、不敢懈怠,未來還將致力於帶動發展多元產業,增加村民收入﹔改善村民人居環境,豐富村民文化生活,讓尋楊村變得更有活力和生機。(黃淦穎)
來源:貴港市稅務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