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自然資源局:多點發力 助推鄉村振興

近年來,河池市自然資源局積極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優勢,強化鄉村規劃,推行鄉村規劃師挂點服務,為河池市全面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積極貢獻力量。
一是統籌規劃編制,強化用地用礦保障。加強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有序推進“多規合一”的村庄規劃編制,積極指導各縣(區)申請將村庄規劃編制納入自治區項目儲備計劃並在資金補助上給予安排,2022年獲1092萬補助資金,並借鑒先行試點村庄規劃編制經驗,已完成自治區下達的65個“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庄規劃成果編制,並通過了專家評審﹔科學合理做好項目用地規劃,以市轄區和縣(市)行政區域為單元編制過渡期城鎮開發邊界劃定方案,指導符合國家和自治區規定規劃修改條件的急需開工建設的單獨選址項目編制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的銜接方案。經過多輪部門對接、上下溝通,河池市、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初步成果已基本完成,並通過了第一輪專家審查,目前正在結合“三區三線”劃定成果進一步深化和完善。鄉(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也在同步推進。推進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建設,目前已完成市級國土空間規劃數據資源梳理,建立了河池市國土空間信息數據資源目錄,基本完成市級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建設工作,信息系統開發已完成,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了有力的用地保障。
嚴格礦產資源規劃管控,完成36座綠色礦山建設“回頭看”,扎實開展第四輪礦規編制和自然資源領域安全生產大檢查,有序開展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建設,規范礦業權出讓和審批管理,積極推進砂石土類礦產“淨採礦權”出讓,提高礦產開發准入門檻,減少小礦山數量,重塑礦產開發新格局。上半年全市共開展礦山專項整治行動69次,礦山動態巡查786次,沒收違法採取礦產品100噸,收取罰沒款12.2萬元﹔完成礦山“半邊山、一面牆”問題整治9座。
二是實施土地整治,注入強大動力。2020年以來,河池市積極申報自治區申報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項目,扎實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項目建設。2022年上半年新增立項項目7個,正在開展立項前期准備工作20個。全市正在實施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共17個,其中實施旱改水1388.8709公頃,指標預計價值32.71億﹔開墾水田142.5065公頃、旱地332.5153公頃,指標預計價值7.57億元。納入國家和自治區試點項目共9個,累計獲得上級獎補資金7500萬元。實施巴馬盤陽河(國際)長壽游帶國土空間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項目,獲得上級獎補資金6000萬元,計劃實施旱改水59.8905公頃、開墾旱地69.3026公頃,指標預計價值為2億元。這些項目有效改善鄉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將一步解決城鄉融合發展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全面推動試點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和風貌提升,推動農旅產業的發展。
河池市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抓手,都安瑤族自治縣板嶺鄉永順村等2個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為試點,積極探索和推行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模式,為鄉村振興提供新動能、“整”出新的實效。一抓“規劃先行”。一方面做好國土空間規劃,按照村庄建設類型、產業發展方向等確定村庄的主體功能,對空間進行統籌安排,對各類整治活動進行系統考慮,按照“宜農且農、宜建且建、宜整則整”原則,明確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目標任務、整治區域、主要內容、空間布局等。另一方面編制村庄規劃,並將各項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任務納入村庄規劃,同時依托各個村庄自己獨特風光、文化進行設計,不搞“千村一面”。二抓“指標產出”。通過實施土地開墾、旱改水和增減挂鉤等土地整治類項目獲得可交易的補充耕地指標解決鄉村建設資金來源問題。三抓“產業同步”。堅持全域整治與產業導入同步開展的原則,整治服務產業,產業影響整治的模式。四抓“三變改革”,以全域整治為推手,開展自然資源清查,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探索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資金變股金的轉換路徑。目前該項目已完成旱改水土地平整960畝(已種植蔬菜約500畝),修建渠道2800米,生產路290米,防護牆砌筑350米,攔水壩已完成場地平整,正在施工圍堰,土地整治施工人員已達100人。農房風貌改造已完成43棟,正在實施改造156棟,風貌改造施工人員196人﹔完成飲用水改造7337米﹔“三清三拆”簽訂協議60戶,已拆除30處﹔遷移核心區墳墓24座等。
此外,積極利用增減挂鉤建設服務鄉村振興,完成增減挂鉤復墾農用地確認1859.74公頃,2021年以來獲得增減挂鉤指標交易4.1億元,2018年以來累計交易資金高達53.79億元,為鄉村振興發展籌措了資金,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工作為河池市脫貧攻和鄉村振興籌措資金做出積極貢獻,為搬遷農民建新居、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扶貧產業發展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
三是加強耕地保護,優化鄉村生態。積極破解耕地佔補平衡難題,全市102個整縣推進土地整治項目建成高標准農田4.31萬公頃,2021年以來完成新增耕地入庫750.31公頃,耕地提質改造確認869.9584公頃,指標價值高達15.03億元,連續22年實現了耕地佔補平衡。
上半年,河池市獲得批復的非農業建設用地佔用耕地項目共30個,佔用耕地面積115.6228公頃,所有項目均落實了耕地佔補平衡且都屬於“先補后佔,佔優補優,佔水田補水田”,不存在“先佔后補”情況。其補充耕地責任單位均已通過補充耕地指標對佔用的耕地進行了補充,全面落實了補充耕地方案,並通過耕地佔補平衡動態監管系統,對佔用耕地的非農業建設項目與補充耕地的整治項目進行對應挂鉤管理。嚴格耕地保護,積極探索建立協作機制,繼續開展耕地佔補平衡三年攻堅行動,指導各縣(區)做好補充耕地項目,完成土地開墾新增耕地入庫309.42公頃,耕地提質改造項目完成新增水田入庫339.85公頃,指標價值11.65億元,為全市落實耕地佔補平衡保駕護航﹔完成全市增減挂鉤項目驗收確認202.38公頃,指標價值4.55億元,為河池市鄉村振興資金籌措提供了有力支撐。
河池市南丹縣人民政府與巴馬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通過河池市補充耕地指標交易平台以協議出讓方式成功簽約河池市南丹縣車河鎮等3個鄉鎮7個項目補充耕地指標。此次補充耕地的指標交易、調劑涉及水田規模466畝,糧食產能284910公斤,出讓金額達8998.308萬元。這是今年河池市首批通過補充耕地指標交易平台以協議出讓形式成交的補充耕地指標,既解決河池域內自行解決耕地佔補平衡的難題,又滿足鄉村振興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用地的佔補需求。此次交易為順利建成凌雲至平果三級公路(巴馬段)、巴馬瑤族自治縣坡月至那乙公路工程及巴馬瑤族自治縣民安至百林公路3條公路等自治區統籌推進重大建設項目提供了用地保障。出讓收入扣除成本和應得投資收益外,通過預算全部用於鄉村振興中的基礎建設,其中用於項目所在行政村的不低於60%,包括用於項目所在地實施土地整治和高標准農田建設、落實耕地保護獎補制度、開發建設鄉村旅游和公共設施項目及其他鄉村振興基礎設施建設。此次交易極大充實了河池市市用於鄉村振興的資金儲備。
四是突出執法監管,營造發展環境。以“長牙齒”措施抓好土地保護,營造鄉村振興發展的良好土地環境。統籌執法力量,優化執法監管效能,強化執法督察手段,進一步加大巡查和檢查力度,及時發現和打擊取締各種土地資源違法違規行為,深入開展違建別墅專項整治深化鞏固、農村亂佔耕地建房整治和自然資源衛片執法等重大專項行動,指導各縣(區)執法隊伍開展打擊盜採礦產資源違法專項行動。共立案查處土地違法案件分別為379宗,整治“兩違”建筑290宗,拆除違法建筑68宗,查處整改違法佔用永久基本農田圖斑619個,通過司法途徑依法追回土地出讓金1300萬元,衛片執法工作連續11年實現“零”約談、“零”問責、“零”曝光,有效維護土地開發秩序。持續推進農村亂佔耕地問題整治工作,全市發現2020年7月3日后農村新增亂佔耕地建房問題51宗,已全部整治整改到位,共拆除違法建筑物1.11萬平方米,復墾耕地面積14.16畝。截至目前,2022年亂佔耕地建房問題實現“零新增”。
五是堅持人民至上,維護群眾權益。切實做好全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全力做好地質災害防治項目申報工作,納入中央和自治區項目庫18個,預算資金9855萬元﹔在全區率先建成了與自然資源部、自治區自然資源廳數據互通的“河池市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指揮平台”,在全市安裝監測設備點數400個,安裝設備總數:2209台,今年以來,通過河池市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指揮平台,成功有效預警地質災害11起,轉移安置24戶75人,成功避險地質災害3起,避免了13戶41人的因災傷亡,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由單一的“人防”向“人防+技防”轉變。為農村生產生活提供了有效的安全保障。積極組織工程治理和移民搬遷項目,目前在建的防治項目15個,共投入總資金5888萬元,積極開展項目謀劃,今年以來申請入庫項目30個,其中中央地質災害防治項目儲備庫項目11個,預算資金14851萬元,納入自治區項目儲備庫項目19個,預算資金5800萬元,目前,由市財政投入170萬元正在開展的金城江區城區45座山危岩崩塌地質災害(第二期5座山)勘查和初步設計項目,預計可納入中央項目儲備庫,測算資金約6000萬元。同時,積極開展信訪接訪活動,有序推動解決“三大糾紛”信訪案件和重大涉穩案件,切實維護了群眾的合法權益。今年以來,全市自然資源系統共接待群眾來信來訪368人次,處理上級交辦的信訪75件,處理土地山林權屬糾紛15件。
來源:河池市自然資源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